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国美打造“互联网+”全零售战略

2015年03月27日 07:14    来源: 京华时报    

  “实体店与网店并不冲突,实体店不仅不会受到冲击,还会借助‘互联网+’重获新生。”今年两会上,总理答记者问的这一席话在进一步夯实“互联网+”新风口地位的同时,也为正在探索转型的零售企业指明了道路。如何借东风转型,走在“互联网+”道路上的国美电器以出色的业绩给家电零售企业带来了新的启示。

  全渠道战略获成功

  3月23日,国美电器公布了2014年上市公司的成绩单:在低成本、高效率的开放型供应链支撑下,基于“开放式全渠道零售商”战略的国美实现销售收入603.6亿元,同比上升7.0%,经营费率下降0.3个百分点至16.3%,净利润劲升43.4%至12.8亿元;综合毛利率高达18.5%;每股盈利7.6分,同比大幅增长43.4%。

  在线上业务方面,国美在线的运营能力持续提升,业绩同样出色。2014年,国美在线交易额同比提升84.4%,四季度同比提升117.3%。其中,移动交易占线上整体销售比例提升至19.4%,四季度占比高达35.1%;移动端新增用户同比大幅提升97.2%,四季度移动端交易额占线上比例大幅提升至35.1%。依托集团强大的后台供应链,国美线上业务与线下业务已实现高度协同发展。

  2015年,国美全渠道战略将全面升级为“全零售战略”。在全新战略的指导下,国美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通过消费场景虚实交互加速融合,依托于强大的后台供应链、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门店网络资源以及大数据工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移动微店,带动线上、线下、移动端的全场景粉丝经济,打造国美拥有亿级消费者的生态圈。有业内人士认为,在“互联网+”推动中国经济结构重塑的背景下,国美顺势而为升级战略发展,已成为借势“互联网+”成功转型的先行者,具备了在新风口起飞的潜力,也探索出一条可供整个行业借鉴的转型之路。

  国美总裁王俊洲表示,未来,国美将围绕客户极致需求,依托采购、物流、信息系统、金融服务等价值平台,支撑线上、线下、移动端的全零售界面平台,通过大数据工厂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和精准营销,满足全零售场景中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极致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最个性化的全零售体验,从而打造出中国最佳的全零售平台,为消费者、股东、全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核心指标连续领跑

  2014年,国美紧紧围绕“开放式全渠道零售商”的战略目标,通过优化开放式供应链平台,逐渐完善在采购、物流、信息系统及金融服务方面的建设,并通过“线上+线下+移动终端+其他渠道”的共享终端平台,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区域辐射,真正实现跨地域和跨渠道全方位服务消费者。

  财报显示,在低成本高效率的开放型供应链优势支撑下,国美在销售增长、成本控制、同店增长、毛利率、坪效、单店经营能力等零售核心指标方面,均保持了较高水平,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了同比增长,远超行业水平。

  在采购、物流平台支撑下,国美采取的更加多元化的渠道下沉方式,也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据统计,2014年国美新开门店145家,其中78家位于二级市场,二级市场的同店收入增长为9.3%。截至2014年底,国美完成智能化门店改造达100家。除了自建门店外,国美还积极推进与百货超市及地方连锁的全面战略合作,2014年共新增154家联营门店,销售收入于第四季度实现环比增长67%。

  2014年,国美实现了线上线下在采购、物流、信息供应链价值平台的全面整合,通过全品类拓展、提高价格竞争性、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等,持续提升线上渠道的知名度和客户黏性。

  打造全零售生态圈

  基于线上线下消费场景加速融合、渠道概念变得模糊这一消费趋势,国美将线上线下“全渠道”体验升级为互融互通的“全零售”体验,在前端以移动微店为轴心全面发力,在后台以大数据工厂为核心提升供应链价值,让消费者能够在“线上+线下+移动终端+其他渠道”的公共平台上,跨越渠道和各种设备制约,享受移动科技和大数据带来的更丰富的“商品+个性化服务+智能化”体验,打造属于国美的全零售生态圈。

  在这一过程中,国美将以满足消费者的极致需求为主导,根据全零售的发展场景,布局界面平台和价值平台,营造包含1.3亿会员、1.2万供应商、近1万商户和10万员工的粉丝经济,并有望在2017年实现粉丝数量翻倍。在界面平台上,国美将以微店为纽带,链接线上线下,利用社交平台,以层层关联的个人对个人信息传播体系为核心,以门店10万人为引爆商业模式的种子力量,覆盖线上线下全渠道。微店能够将海量的商品上架、分享,实现跨品类、跨品牌销售,不仅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也可以打破店员坐等顾客上门的局限,变“坐商”为“行商”,为消费者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从而结合店铺端、互联网端、数据运营端,三端合一打造超级体验平台。 (祝剑禾)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