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剥离P2P业务 陆金所上市路线图浮出水面

2015年03月20日 07:37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在传出2.5亿保理坏账后,陆金所澄清该笔业务与其P2P并无关联,继而母公司中国平安对外表示,陆金所的P2P业务与平安直通、平安信保整合为“平安普惠金融”集群,陆金所将纯化其作为金融理财信息咨询平台的功能,打造为非标金融资产集散地,构建一个开放的交易平台。

  零壹财经研究总监李耀东表示,尽管P2P业务在陆金所业务中的比例不大,但通过P2P之“风”,陆金所赚足了“眼球”和积累大量用户,再以创新的姿态打造“非标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发展路径非常清晰。在纯P2P公司风险不可控和经营可持续性存疑的行业环境下,P2P上市还有待观望,但作为第三方交易服务平台登陆资本市场的可能性则大许多。

  同时,在陆金所号称要打造为非标金融资产集散地之时,已有不少平台已开始觊觎这块巨大的蛋糕。但平台对接这类资产时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资产包进入平台时的资产评估、风险审核以及制度缺失等问题尚待解决。例如信托产品,此前各地产权交易平台先后推出过信托收益权融资项目的交易,但由于信托登记制度缺失,信托受益权转让业务存在一定法律风险。另有券商研究员认为,非标资产的风险评估、产品投向、收益情况等仍处于模糊地带,需要严格的项目风控手段,如果贸然对接,可能将非标资产风险直接转移到P2P平台,这也值得平台警惕。

  □本报实习记者 周文静 记者 张莉

  剥离P2P 上市路线图浮出水面

  3月17日晚间,中国平安对外宣布,将旗下多个相关业务整合成统一的“平安普惠金融”业务集群,该业务集群整合平安直通贷款业务、陆金所辖下的P2P小额信用贷款以及平安信用保证保险事业部三个模块的业务管理团队。

  中国平安表示,上述业务具有客户群相似、业务模式互补、略协同性强等特点,此次整合将使得平安普惠获得强大的线上发展能力,而陆金所也将获得强大的线下服务能力支持,其原有的P2P产品线将成为更加开放的平台,获得包括平安普惠在内的更加丰富的P2P产品供应支持。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平安此举意味着将旗下小额信贷业务线上线下的全面整合归集,将业务端和产品销售端分开,等于项目来源外包给新成立的“普惠金融”部门,陆金所作销售通道。据了解,中国平安已开展多年的小额消费信贷业务,如被称为平安小贷的“三驾马车”的平安信保、平安易贷、平安直通贷款。

  在传出2.5亿元坏账并被大公国际信评集团旗下大公信用数据公司列入“互联网金融黑名单”后,一向低调的陆金所高调召开新闻发布会,再次澄清出现坏账的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为标准的商业保理业务,并未进行再保理或基于该项保理业务做进一步融资安排,该笔坏账和陆金所上面的所有项目无关,只是陆金所旗下平安国际保理正常经营出现的逾期。

  此外,陆金所还证实公司已成功引入投资机构,总额达30多亿元,并将于近期全部到位,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手续,但并未披露投资机构的名称和股权结构信息。对于上市,陆金所表示,目前没有明确的IPO时间表,最近的事件不会影响未来的战略。市场解读认为,并不排除陆金所在临近上市前做一轮私募融资,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

  有接近陆金所的人士表示,早在陆金所搭建初期,平安集团层面就有分拆上市之意,上市是迟早的,现在只是时机问题。在对外确认融资后,继而确认分拆平台的P2P业务进行合规整合,陆金所的业务模式和资本之路已经渐渐浮出水面。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分析,纯P2P业务不赚钱甚至还亏损,陆金所将其剥离有利于其在资本市场的估值。该人士还认为,待政策和市场成熟时,陆金所现在剥离的P2P业务也有可能将独立上市。

  纯P2P上市难欲取道“非标”交易平台

  此次在宣布剥离P2P业务之时,陆金所一再表示,将纯化其作为金融理财信息咨询平台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其非标金融资产集散地的市场作用,构建成一个开放的平台。联金所首席运营官刘哲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第三方服务平台的业务模式及盈利更多来自于大流量带来的交易手续费及附加值。以社交软件陌陌为例,虽然其目前的盈利模式不确定,但是凭借6000万的月活跃访问量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因而互联网金融一定会有一匹第三方服务平台的“黑马”杀出来。

  目前,已有不少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如红岭创投、拍拍贷、91金融等都表示在准备上市。而日前召开的两会也屡屡提到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在监管渐明业务有望合规的情况下,各路平台更是摩拳擦掌想要登陆资本市场。

  刘哲表示,P2P上市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障碍。一方面在于其业务本身,监管细则迟迟没有落地,有律师认为,目前互联网金融平台符合上市的法律要求是不集资不设资金池,并且先有借款人项目才有投资人进行匹配,这样符合法律规定,同时符合未来监管的严格要求。另一方面,就是对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的一个判断,以港交所为例,上市企业前两年营业收入必须达到2000万港元,而第三年的盈利也有相应的要求,这对于目前大部分的处于发展期的平台很难达到。

  作为信息服务平台,在业务合规方面要达到上市的要求和监管则容易许多,在取得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资质后,备齐基金、保险等相关代销牌照,如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则要求对方有相关牌照,若要自营成立产品则需自己取得资产或者私募基金的牌照,相比于P2P来说障碍小很多。P2P中介棕榈树CEO洪自华表示,陆金所背靠平安,平安体系金融牌照齐全,将相关业务剥离至平安体系中的其他部门,这轻而易举能实现。因而相对于纯P2P平台,第三方服务平台更容易实现上市。

  事实上,陆金所一直强调自己不是P2P平台,而是金融资产交易平台。零壹财经研究总监李耀东表示,尽管P2P业务在陆金所业务中的比例不大,但通过P2P之“风”,陆金所打造良好的知名度和积累大量用户,再以创新的姿态打造非标金融交易平台,挖掘没能在市场流通的大量非标金融资产。

  p2p对接“非标”成趋势资产评估考验平台风控

  实际上,除了陆金所之外,不少P2P平台也开始瞄准来自金融机构大量的“非标资产”的市场。早在去年9月,广州某P2P平台负责人便曾公开表示,希望借鉴陆金所模式,同样打造一个对接银行、证券、信托等非标资产的交易平台,通过大量客户资源的积累,令P2P平台与金融机构之间进行“无缝连接”。

  与此同时,庞大的非标市场容量也令多数金融机构选择通过P2P的业务通道来探索非标融资的新模式。据熟悉银行同业业务人士分析,由于去年监管层发布“127”号文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进行整顿和规范,对非标资产规模的限制和压缩也较为明显。但由于市场融资需求客观存在,非标资产转标的需求在大幅上升,这也令P2P成为继银行同业之后接盘非标资产“主力”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非标金融资产大多散落于小贷、融资租赁、私募、信托、资管等机构,大量金融资产缺乏公开的交易场所,基本依赖于线下对接,交易手段比较落后。李耀东认为,目前国内几大地方性的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的交易量大约有几千亿元,还有很大份额的金融资产未被开发。业内估计,这类资产市场份额至少在万亿元以上。“非标金融资产交易,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远远超过传统的P2P业务。如果陆金所通过平安集团旗下的其他部门将非标资产打包后在平台售卖,对于平台来说一方面做到风险的隔离,另一方面要做到加强产品的流动性,两方面都控制好了,平台就像交易所一般。”洪自华表示。

  不过,对于P2P对接非标资产的模式创新,业界也存在不少疑问。被业内称为互联网金融领域“校长”的陈宇认为,如果P2P平台仍需要引入担保机构来促成交易,则意味着平台的信用模式发生变化,“比如陆金所引入担保机构对其引入资产的交易行为进行担保,则意味着平台自身也承担对借款人信用状况做增信评价的角色,一旦这类评价机制出现问题,受损的不是出资人而是平台自身。”洪自华说,当前P2P平台对接各类资产,其大体的模式是企业采取一定的增信手段,这也意味着平台需要对嫁接资产进入的金融机构同样有风险审核的工作,如果这类风控没有做到位,则隐藏的风险将会逐渐加大。

  此外,P2P对接非标资产并非想象中顺利,制度缺失和资产评估难度大等问题也成为平台亟待解决的问题。据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分析,此前各地产权交易平台先后推出过信托收益权融资项目的交易,但由于信托登记制度缺失,信托受益权转让业务存在一定法律风险。另有券商研究员认为,非标资产的风险评估、产品投向、收益情况等仍处于模糊地带,需要严格的项目风控手段,如果贸然对接,可能将非标资产风险直接转移到P2P平台,这也值得警惕。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