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咨询公司日前发布全球银行业报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衰退,全球银行业至今仍在充满竞争和变数的市场环境中奋力应变。在这一情形下,银行唯有积极转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对各国银行而言,从哪些方面着手推动转型,确实是一个难题。由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市场环境变化更快,对错误的容忍度更低,作出精确预测的难度因而也更大,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金融机构将难以摆脱困境。调查显示,国际上的一些银行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布局的大量非核心业务,如今已成了沉重的包袱,进而影响到银行优化资产负债表和压缩成本。
业内专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银行业遭受重创,迫使各大银行抛售资产,引发大规模的市场紧缩,并带来前所未有的资产减值。有统计显示,2008年以来,全球各大银行的资产减值累计达1.3万亿美元。其中,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资产减值规模高达1480亿美元,美国银行、花旗集团、汇丰银行、西班牙国家银行的减值都在1000亿美元以上,摩根大通银行、劳埃德银行集团、富国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巴克莱银行和意大利裕信银行的减值超过500亿美元。
目前,各国银行仍在努力消化危机带来的损失。在此过程中,金融监管机构、银行管理层、投资者和市场等有关各方均高度关注银行的稳定性和风险管控。尤其是监管机构对银行施加了极大的监管压力,对银行的资本金、流动性和融资要求标准不断加码。例如,欧盟出台的银行业改革“利卡宁报告”提出,将银行自营交易与其他业务相分离;英国主张“围栏改革”,即以“围栏”形式隔离零售银行业务,为其筑起“防火墙”。为此,各银行被迫改进合规实践,在各方的严密审查下从事商业经营。
与此同时,传统银行还面临着数字化和互联网金融的挑战。研究显示,在零售银行业中,客户与实体网点互动的频率不断下降,但单次互动时间却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客户往往通过数字化平台完成简单操作,在实体网点选购复杂产品和获取个性化服务。这给银行造成了新的挑战,既要精简网点建设,以压缩成本,又要保持布局的广度和覆盖面,保证服务客户的质量。随着电子支付和移动支付应用的不断深化,互联网金融等非银行业的创新模式对银行核心业务形成了巨大挑战。
与传统观念不同,在后危机时代确保银行业取得成功,并不存在任何灵丹妙药。储蓄、财富管理和交易作为银行的传统业务,是银行生存的根基。银行惟有把这些基础业务做好了,才谈得上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辨明趋势,不断创新,在管理、人才和技术方面培养新的能力,严控风险管理,重塑客户体验,拥抱互联网思维,主动实现战略转型,才能重获昔日辉煌,乃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纵观全球,各国银行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新兴市场高速增长,英美市场正在复苏,大部分欧洲市场则依旧停滞不前。特别是在新兴市场,一些大型银行的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并在创新的道路上一马当先,成功实现了战略转型。新兴市场银行业的成功做法,值得引起各方重视。(经济日报记者 徐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