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看来,2014年是信托行业全面布局转型发展的“元年”,“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信托业主要业务数据发生了较大的结构性变化,信托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业务结构继续优化,系统风险可控,行业发展平稳,转型态势良好,同时,信托业也面临着增幅放缓、业绩下滑、个案风险增加等方面的挑战。”
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托产品面临到期清算,信托产品今年的兑付无疑受人关注。
为了应对兑付风险,多家信托公司去年以来增厚资本实力以抵御风险,饱受“刚性兑付”困扰的信托业,在化解项目兑付风险问题上,去年通过市场化方式“小试牛刀”,而在今年或许会迎来更多突破。
部分公司杠杆较高
2014年的信托业,个案风险频出,多家信托公司增厚资本金实力以抵御风险事件的冲击,资本实力无疑是衡量信托公司风险抵御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近期有机构研究数据显示,今年固定收益类集合信托(以下简称“集合信托”)仍会有较大规模的产品到期。格上理财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全年集合信托到期产品数量为3028只,其中披露规模的2687只产品共计4205亿元。
具体到信托公司来看,中航信托到期产品规模为239.37亿元,排名第一;华鑫信托到期规模212.56亿元,排第二位;重庆信托则以201.17亿元的集合信托到期规模排在第三位。排在前十名的其余公司分别为中信信托(190.59亿元)、山东信托(186.1亿元)、长安信托(178.29亿元)、四川信托(160.01亿元)、新华信托(136.18亿元)、中铁信托(135.09亿元)、百瑞信托(131.88亿元)。
如果以资本实力来衡量信托公司在今年的抗风险能力的话,根据部分信托公司在银行间市场披露的2014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截止到2014年年底,中航信托的净资产规模为42.62亿元,华鑫信托的净资产规模为31.31亿元,重庆信托的净资产规模高达126.4亿元。中信信托为184.43亿元、山东信托为43.47亿元、长安信托为42.52亿元、四川信托为38.96亿元、新华信托为27.65亿元、中铁信托为44.67亿元、百瑞信托为37.22亿元。按照兑付规模/净资产测算,兑付规模排名第二的华鑫信托和第一名的中航信托比值分别为6.78和5.61,比值位居前列,产品到期时压力兑付相对较大。
软实力做硬支撑
不过,虽然资本实力是衡量信托公司风险抵御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并非唯一的核心因素。
按照监管的要求,信托公司应“有多大资本做多大事”,这一监管要求本身并不是用来与“刚性兑付”挂钩的,而更倾向于防范信托公司未按合同履行受托人的义务造成投资损失而产生的风险。
此外,即便信托公司迫于压力不得不对风险项目进行“刚性兑付”,信托公司以自有资金进行兑付的能力更多的取决于自有资本的结构,如流动性指标。而事实上,信托公司自有资本很多是以股权等形式呈现,对刚性兑付并不能形成实质的支持。
而对兑付能力起更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信托公司的“软实力”,如产品配置方向,风控和管理水平、股东实力等。
“刚性兑付”打破进行时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截至2014年年末,信托业有369笔项目存在风险隐患,涉及资金781亿元,占比0.56%,低于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相比于2014年二季度末风险项目金额917亿元、占比0.73%,余额和比例均有所下降。“因经济下行传导,信托行业个案信托项目风险事件虽然有所增加,但继续保持了平稳运行,整体风险可控,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信托风险暴露项目的增多,促使更多的项目通过“刚性兑付”的方式化解风险,不过,除此以外,越来越多的信托项目开始尝试以更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兑付风险。
一位信托分析人士指出,去年有很多信托项目在征得投资人同意后延期,然后再通过第三方接盘、司法途径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直接“刚性兑付”,信托风险项目的处置相比前两年不再遮遮掩掩,这是行业发展成熟的体现。
也有部分信托项目最终未按照预期收益率向投资人进行清算,间接打破了“刚性兑付”,如中诚信托的“诚至金开1号”等。周小明指出,通过并购、重组、法律追索、处置等不同方式,对信托项目风险进行市场化化解,原本就是信托业尽职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有信托业内人士分析,未来信托公司风险处置能力或是衡量信托公司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