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爆发式”增长,首先源自于政策的强力支持。2014年11月,银监会发文称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将由审批制改为业务备案制。今年1月,银监会批复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恒丰银行等27家银行开办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据报道,央行随后也着手为推行资产证券化“注册制”征求意见。根据央行下发的《资产支持证券注册发行有关事宜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未来受托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应当向央行提交注册发行申请,确定发行额度、参与主体、交易框架和基础资产类型。
权威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为提高效率,未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将进行“双线”申请,有部门主要负责审核资质,另外部门主要负责审核发行额度、法律合规性等。
中债资信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刘毅荣透露,备案制正式施行以后,审批时间料将大幅缩短。根据规定,信贷资产证券化转为备案制后仍需完成发行机构的业务资格申请以及产品备案登记。其中,已经发行过CLO(银行担保贷款支撑证券)产品的机构无需再申请业务资格,这也意味着3家政策银行、4家国有银行、邮储银行以及多数股份行、部分地方商业银行和农商行均将得到豁免。他说,“在备案过程中,监管机构将以核实产品的合规性、材料的齐全和有效性为主,但不会再对基础资产、现金流偿付机制等具体方案进行审查。通过这种监管方式的调整,资产证券化发行的效率会大为提升,发起机构限制减少、积极性将有所提升,市场潜力将得到充分挖掘。”
对于具体操作的银行来说,基础资产包不再拆开检查,无疑将大大提升发行效率。中国证券报记者此前在江浙调研时了解到,以前在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时,相关部门会将每一个资产包“拆开”检查,逐笔审查每一笔信贷资产。“往往是这边检查完了,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年,耽误了时间不说,主要是大大打击了银行参与的积极性。”浙江地区一家股份制银行投行业务负责人感慨道。
恒丰银行投资银行部负责人朱晋峰表示,备案制的推出将进一步提高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效率,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有利于盘活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事实上,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流程来看,发行效率是推进该项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将激发更多商业银行推进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性,有利于整个市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扩容,而且盘活的存量资金也将最终流入实体经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不过,监管层人士也向记者透露,“逐笔审查是不搞了,但是我们将强化事中事后管理,也就是会对资产包进行抽查。一旦发现有问题,则可能取消相关机构的业务资格。”
中小行和外资行料成“主力”
东风频吹,已经让不少金融机构按捺不住。进入2015年,华夏银行、恒丰银行、渣打银行、浦发银行等作为发起机构和委托人,发行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资产支持证券。
分析人士表示,银行间市场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共涉及6大类资产,除传统的对公贷款、个人汽车抵押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重整贷款之外,2014年新增了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与此同时,部分参与机构也在探索信用卡应收款证券化、商业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新产品。从整体上来看,证券化基础资产类型范围扩大。与此同时,发行主体也逐步扩大到东风城商行、农商行、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
“预计中小行和外资行,将成为今年的发行‘主力军’。”券商人士认为,一方面,资产证券化可缓解银行资产质量压力。通过信贷出表转移风险,银行体系不良贷款压力将减轻,同时也有利于促进银行经营模式从资产持有向资产交易转变;另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在资产证券化过程当中,银行除了作为发起人之外,一般还充当贷款管理机构和资金保管机构等角色,收取保管费和管理费等,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上述两方面都将是国内中小银行、股份制银行业务的重中之重。
根据中信证券的测算,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收益率水平与理财业务相当,约为1-1.5%,计入非利息收入中。从业务发展实况来看,预计201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在5000-8000亿元,对当年银行盈利的正面影响在2%左右。
中金公司方面预计,中国资产证券化处于快速发展的启动阶段。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包括产权制度、监管效率、市场基础、税收制度等方面。目前我国资产支持证券规模占GDP比重只有0.5%,远低于美国的60%,也低于日本的3.6%和德国的2.8%。随着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监管方式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未来几年资产证券化发展步伐加快。预计五年内,资产证券化将达到2万亿元规模,年均增长40%以上。
中信建投人士分析,资产证券化业务推行,预计规模为8000亿,腾出信贷空间,增加资产流动性,银行本身风险实现分散和转移,降低业务风险,风险溢价有所下降;理财产品趋向发行净值型和结构化产品,打破刚性支付,降低业务的隐性担保风险,有助银行板块风险溢价回落;合作进程推进,加强公司治理结构,降低银行业务风险。
投资者超额认购“买单”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近期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频发”,但仍旧受到市场及投资者的追捧。恒丰银行近期发行的资产证券化项目总规模为17.09亿元,优先A档价格为4.85%,该价格水平为今年来同业发行项目的最低水平。该行投资银行部负责人朱晋峰表示,目前市场对于此类产品的认可度比较高,投资者群体也越来越多元化,包括银行、保险、基金等。“尽管我行首单资产证券化产品定价为今年来同业发行项目的最低水平,仍然获得了接近两倍的超额认购。”他说。
此前,渣打中国已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该行在华首单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成为国内首批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外资银行之一。渣打中国本次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共分两个档级,发行总规模约10亿元,其中,优先级证券为7.8亿元,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招标发行;次级证券约为2.2亿元,由渣打中国全额自持,为优先级投资者提供内部信用支持。最终获得高倍数超额认购,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利率4.92%。
朱晋峰透露,银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资产池都是以优质资产为主,成为投资者热捧这类产品的原因。“在选择基础资产时,首先是确保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同时我们银行重点选择产能稳定、行业前景优良、贷款客户实力突出的优质信贷资产。本期产品基础资产领域分布较为广泛,其中商业服务、公用事业类占比相对较高。”
但不少银行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市场趋于成熟,未来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可能会陆续加入增信、违约互换等创新元素,另外随着投资者需求的多样性和定价机制的不断完善,未来市场上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非优质资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中债资信方面也认为,试点阶段,各家机构出于积累经验、杜绝风险等考虑,大多选择将最优质的资产拿来做证券化。但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深入开展,一来优质资产剩余存量下降,二来发起机构更多将把收益纳入考虑范畴,后续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难免出现基础资产质量略有下滑的情况。从政策和法律风险来看,资产支持证券毕竟是一个新的产品,一些政策和法律规定还有待完善,比如,关于出表和资本计提的规定、税收的规定、关于破产隔离的规定、关于抵押物变更登记和处置的规定等等,投资者需要对此持续跟踪。
2015年初,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热潮“根本停不下来”,多家中小银行、外资银行陆续发行了该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首单产品。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量大幅增长,产品合计总发行量3264亿元,较2013年增长10倍以上。
专家和银行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爆发式启动”在即,预计五年内资产证券化将达到2万亿元规模,年均增长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