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贾跃亭现身乐视网投资交流会 称资金得到阶段性缓解

2015年02月09日 07:10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陈妍妍

  贾跃亭强调,乐视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而是互联网产业公司,是用互联网思维和模式变革传统产业

  2月4日,乐视网在北京总部召开2015年首次投资者交流会,乐视董事长兼CEO贾跃亭出席。会议现场,投资者提出了针对乐视体育、乐视超级手机、海外扩张等公司发展的战略问题,贾跃亭和相应高管予以了解答。

  针对乐视网的资金缺口问题,贾跃亭表示:“去年的传言导致一些金融机构对乐视的支持减少了,后续得到陆续解决。现今信用体系得到建立,还有贾跃芳的股票卖出后无息借给公司作为营运资金使用,资金获得阶段性的缓解。”

  乐视网董秘张特补充说:“前一段时间风波影响,银行信用降低有了连锁反应,目前已经逐渐恢复正常。未来上市公司的资金缺口,将通过定增、上市公司股份处置和子公司独立融资等方式补充。”

  乐视网最新股价为58.60元/股,值得一提的是,近30个交易日以来乐视网的股价已经翻番。在去年12月底,也就是本轮行情还未启动前,乐视网12名高管曾自掏腰包增持自家股票,如今已浮盈一倍多。

  乐视体育正在加速融资

  多位传媒行业投资者认为,体育产业将是今年资本市场的一大亮点。近日,探路者、贵人鸟、雷曼光电等上市公司均高调布局体育产业。

  乐视早在两年前就成立了乐视体育。去年八月份更是高调挖角前央视知名主持人刘建宏加盟,担任乐视体育首席内容官。去年12月,乐视体育已启动A轮融资工作,估值达到数亿美元。据此前的报道称,此轮融资额计划不低于5000万美元,股份占比15%-18%左右。投资人中不乏知名PE基金和战略产业资本。

  在投资者交流会上,贾跃亭表示,目前,体育融资的进展还是很顺利,“我们还是处于选择的过程中,如果最后公布会是非常震撼的组合,拥有较多的战略资源和强大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对乐视体育的帮助比较大。”

  贾跃亭表示,乐视体育目前累积的优势包括,首先乐视体育拥有最大量的版权;其次,通过这几年的运营打造了全行业最强的运营队伍;第三,乐视体育积累的全球最优秀的直播类、轮播类和点播的技术资源,其他公司和乐视的差距在一年以上;第四,乐视体育的用户在高速增长,在产业化、互联网化和全球化的战略指导下,甚至可以超过整个娱乐产业加起来的空间。

  目前,乐视集团旗下部分资产属于上市公司乐视网,乐视影业、乐视体育与上市公司的关系仍是独立运营。此前,乐视网曾发公告表示,今年或有望将乐视影业注入上市公司。

  针对这种做法,张特解释说,会根据业务的不同情况去判断哪些业务分拆出去运营,以及什么时候并入上市公司。“一方面,如果这个业务和上市公司关联度,早期是强关联的,是必备的环节,拆出去会有一些问题;另一方面,如果某些业务早期对资金的渴求度高,容易对上市公司经营有不利影响,就会分出去经营。至于什么时候放到上市公司,还要看政策、法律、财务等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判断体系。”

  加快布局三大智能终端

  在国外考察半年有余,投资者一直对贾跃亭海外的行程密切关注。在投资者交流会上,贾跃亭交代了在海外考察的两大收获,即国内乐视网生态的海外复制以及SEE计划的海外拓展。

  贾跃亭认为,未来十年到二十年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现在互联网消费电子类的公司,已经在海外取得阶段的初步成功。未来全球化的市场,尤其是电子市场会是中国企业的市场。

  “在欧洲令人震撼的是其工业化的领先程度,但我也很失落,欧洲距离互联网太远了,很多五星级宾馆,带宽是收费的而且很慢,这也是中国企业的巨大机遇。”贾跃亭说,“乐视的模式是与众不同的,希望把乐视的领先模式快速复制到海外,也摸索出一条道路。”

  贾跃亭强调,乐视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而是互联网产业公司,是用互联网思维和模式变革传统产业。原来工业时代竞争是点对点的竞争,未来则是链条对链条、生态对生态的竞争。

  未来乐视将布局三大产业:TV及智能家居,移动及可穿戴、智能汽车。“终端的风险点是跨界,但恰好是乐视的优势。正好是跨界的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压力、动力和能力,智能终端反而是拉动乐视生态产生进入门槛的强点。”贾跃亭说。

  12位高管“抄底”增持

  值得一提的是,乐视网2014年12月23日发布公告称,包括公司董事刘弘、董秘张特、财务总监杨丽杰、副总贾跃民等在内的12位高管拟在未来六个月内,合计增持公司股份21万股至51万股,增持所需资金由其自筹取得。

  紧接着,乐视网在12月31日之前连发5份有关高管增持公司股份实施情况的公告。据统计显示,12位高管在短短几个交易日买入乐视网26次,累计增持了26.07万股,增持市值约790万元,交易价格在30元上下。

  乐视网2014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66.11亿元至73.20亿元,预增180%-210%;净利润3.06亿元至3.32亿元,预增20%-30%。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