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初,就有预测指出,2014年的房企千亿俱乐部竞逐,将出现两大看点,第一是万科和绿地将率先进入2000亿行列,形成所谓“双千亿”格局;第二是千亿俱乐部将继续扩容,从“战国七雄”扩充到“十强”格局。事实上,这个预测可谓是猜对了一半:万科绿地的双千亿格局确已形成,双龙抢珠的贴身竞争或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改变楼市格局,但千亿俱乐部的成员并未增至十家,依旧是七家成员,甚至连座次都变化不大。
那么,在2015年,这些千亿军团之间的竞争又将如何展开,主要拼的又将是什么?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近日来融创并购佳兆业的传闻也在不断被放大,如果两者真的能够实现并购,则合计规模也将达到千亿水准,“第八家”俱乐部成员的提前到来,或为这场强者如林的竞争再添变数。
万科 拼转型
对于多年的房企老大万科来说,2015年显然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尽管以“回款2000亿元”的结论和“预销售2408亿元”的绿地在竞逐头名上堪堪打了一个平手,但这种格局显然并不令万科轻松。尽管销售榜第一名的确是一个虚名,而度量房企需要更多的维度,但对于竞争对手的咄咄逼人,在2015年保住这个“虚名”对于万科依旧意义非凡,只是难度更大。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万科内部对于这一情况的出现,显然早已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战略预期。不仅高层早就频频发言淡化这一“虚名”的意义,更是在新年的亮相中明确提出了应对的策略——拼转型。
在刚刚结束的万科松花湖度假区开幕式中,万科总裁郁亮更是对转型直接发声,提出:“万科不仅要建好房子,更要追求和城市共同成长,让广大业主和群众享受更全面的优质配套服务。”
而对于“城市配套服务商”的新定位,郁亮将其细化为住宅地产、消费体验地产和产业地产,特别是后两者更成为万科新的增长点,频繁地在养老产业、旅游度假地产、社区商业方面的布局,体现了“转型”并不是一句口号。
2015年的万科或许将是一个增长指数更为温和,但不断扩大发展领域和开拓蓝海的企业。
绿地 拼增长
毫无疑问,绿地董事长张玉良在今年1月4日公布绿地集团房地产主业2014年全年实现预销售金额2408亿元的时候充满了自豪。
2014年初,绿地在内部定下房地产主业“三个一”目标:销售业绩全球第一,海外收入全行业第一,形成一大批百亿房地产事业部。可以说,这些目标已经悉数实现,房地产主业业绩、地位均创历史新高,销售额近五年实现年均复合增长率37%。
绿地地产业务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绿地集团的综合实力和资源优势——1月21日,绿地集团公布2014年度总体经营业绩,实现业务经营收入达4021亿元,较上年增长22%,年末总资产近4800亿元。
2014年对很多房企来说并不是乐观的一年,但张玉良却认为,加剧的市场分化与行业洗牌反而为绿地这样的大企业带来扩大优势的契机。绿地的再创新高,来自于多年来积极坚持产品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完善、营销模式创新等的合力支撑,是战略转型和战术革新的综合成果,是综合实力的再突破。
而对于2015年来说,绿地的看点更多,包括房地产业绩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商业模式创新抢占市场高地,地铁产业打造全新增长引擎,“大金融”、“大消费”概念的引入,海外项目业绩的翻倍增长等,但如果总结起来,绿地将拼的是规模,以及规模优势下具有的持续快速提升空间。
万达 拼掌控
在2014年,万达继续保持着销售榜第三的位置,但对于业界来说,万达带给业界的看点似乎并不逊色于冠亚军们。
首先,如果以数据而论,万达集团在2014年的资产达到5341亿元,同比增长34.5%,仅仅就资产规模而言,民企万达甚至还超过国企绿地的4800亿元,成为房企排行中的一个细分领域的冠军,这显然和万达商业地产的资产积累不无关系。
同时,尽管万达在过去一年中不断试水新的领域,如对电商领域的探索,如在综合业务上的拓展,但万达仍旧保证了收入2424.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1%,同比增长30%;企业净利润同比也大幅增长。这是万达连续第9年保持环比30%以上的增速,也证明万达没有因为“不务正业”而失去战略中心。
对于2015年,王健林提出了“轻资产”的概念,他表示:“现在万达要推一种轻资产模式,就是万达广场的设计、建造、招商、运营、慧云系统、电子商务系统都由万达自己做,使用万达广场品牌,但所有投资由别人出,资产归投资方。”王健林还表示,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企业发展不受房地产形势、房价高低影响,这就熨平了经济周期,使收入更加稳定。
新年伊始,除了“轻资产”的概念外,万达收购马德里竞技和在电商领域拓展的消息还在不断传来。事实上,对于万达来说,成功的关键,似乎更在于考验其掌控能力和聚焦能力,是否能够轻松地切换于历史和未来,掌握不同思维的商业模型并使之融合自如,成为万达最大的考验。
恒大 拼多元
2014年,对于恒大地产来说是业绩丰收的一年。在大多数企业还在为保级而战时,恒大地产早在2014年11月就累计实现销售金额1207亿元,同比增22.7%,提前完成1100亿元年度目标的109.7%,而2014年的全年业绩更显示;恒大自上市以来已连续六年业绩增长且均超出了当年的销售目标。回望2009年,恒大的销售额为303亿元,仅仅是2014年的四分之一,不由让人相信地产行业似乎还未走出“黄金时代”。
而恒大在2014年的看点也是颇为丰富,成功布局快消、粮油、乳业、体育、文化等领域,使得其多元化发展被看好,这无疑会加快恒大主业与多元产业间的品牌良性互动,提升恒大品牌价值。
对于2015年,恒大除了主营业务外,拼的就是其多元化格局是否成功。和万达相比,尽管都在谋求业务多元,但万达更多是在“商”这个概念下的线性拓展,而恒大则跨度更大、角度更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更大的、地产之外的挑战。
保利 拼稳健
1月12日,保利地产发布2014年度业绩快报公告:全年,保利地产实现签约金额1366.76亿元,同比增长9.09%。实现营业利润189.78亿元,同比增长18.57%。
在为数不多的千亿俱乐部成员中,保利地产是相对较为单纯、专注和执著的一家,其业务收入中,住宅类收入仍占较高比例;其收入结构中,刚需和改善类的比例也较顶豪为多。一直以来,保利都是以稳健和可预见的持续增长而坐稳千亿俱乐部成员宝座的一家。
不过,尽管低调,我们也可以注意保利的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如在北京市场,其位于北三环蓟门桥的顶豪项目海德公园单盘即贡献签约销售额21.91亿元;今年保利和首开所拿的东坝地块也将入市,同样剑指顶豪市场……不过,从总体格局来看,保利仍然是最为专注于地产本业的一家,其在刚需、改善、顶豪、自住房和保障房等细分领域均有涉及,显示了其分散风险、稳健增长并继续专注于地产主业的特点。
碧桂园 拼快周转
2014年楼市分化的格局之下,新晋千亿俱乐部不久的碧桂园实现了合同销售金额约1288亿元,同比增长21.5%,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其实,这一目标的实现,碧桂园也是蛮拼的。特别是在2014年还差一个月就要结束的时候,这一目标还差200亿元左右,令人捏一把冷汗,但最终碧桂园还是交出了圆满的答卷。
从2014年披露的业绩报告来看,碧桂园的资本结构有所优化、融资成本有所下降、融资渠道愈趋多元化,但整体盈利能力下滑、负债率持续上升,也让碧桂园必须直面从规模扩张到质量为王的考验。
在2015年,和诸多老牌劲旅相比,更专注于传统地产业务的碧桂园,随着国内房地产业从“黄金时代”进入“白银时代”,也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合法合规、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我们首先追求利润总额持续快速增长。”碧桂园总裁莫斌表示,他更指出,除了整体规模,能够维持企业资金链条的只有快周转,这也是当前房企在行业下行时期的普遍选择。
中海 拼精品
1月中旬,中海公布的2014年全年业绩显示,中海地产合约销售金额为1408.09亿港元,对应合约销售面积为939.76万平方米。至此,中海地产确认完成2014年年初制定的1400亿港元的销售目标。
如果对比千亿俱乐部的其它成员,中海的销售增长率是相对较低的,说明在这个调整年中,中海确实拼得很辛苦。
不过,中海一贯的精品策略和路线和专注于一二线城市的策略,使得其仍能获得较高的利润率,而从其累计拿地的情况来看,精品地块仍然较多。在2015年,继续专精和保持自己的品质感,是中海的增长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