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杠杆神话不可持续

2015年01月20日 07:13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谢 慧

  多家大牌券商相继因“两融”业务违规而受罚,显露出当前市场的一个突出矛盾。一方面,随着创新业务推进,融资融券成为继经纪、自营业务后的券商第三大收入来源,仅2014年上半年,券商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占比已达18%,增收效应在不断强化;另一方面,“两融”业务的高收益不仅诱惑着各路资金竞逐,券商们也为获取巨额收益不惜触犯监管底线,风险骤然增大。

  众所周知,对资本市场而言,融资融券最主要的影响在于引入了杠杆交易和卖空机制,其交易结算制度、业务操作模式、风险防范和控制等均与目前普通证券交易大不相同,专业性强且风险较高,客观上要求参与者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较强的经济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因此,早在“两融”业务推出之初,“资金门槛50万元、需开户交易18个月以上”便成为一道硬杠杠,尽管此后监管层取消了相关资金门槛的窗口指导,然而目前动辄10万、5万,甚至无限制的0元门槛,恐怕已与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原则的初衷相悖。

  事实上,即便是在国外成熟的市场中,融资融券也是一项有较高风险的业务,对投资者的证券投资经验和风险承担能力、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水平都有较高要求。相较而言,目前A股市场仍以中小散户投资者为主,他们的风险控制和承受力较为薄弱,若机构罔顾风控随意加大杠杆比例,抑或抬高两融整体规模的“天花板”,那么,在“放大杠杆、放大收益”的吆喝之下,一旦市场剧烈震荡,损害的终将是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两融”犹如一把双刃剑,超过万亿的融资余额在助涨股市的同时,其做空的风险也在慢慢累积。而且,由于目前融券业务没有同步跟上,融资盘卖出股票并没有融券投资者买入股票与之形成对冲,不仅对个股上涨产生压力,极端情形下还会助跌股价。

  然而,对于任何成熟资本市场而言,杠杆都是不可或缺的金融工具。不可否认,杠杆可能带来相应的风险,但杠杆不等于风险,面对杠杆,市场需要的是更加有力的风险管理措施。惟有如此,方能更好地发挥金融市场资源再配置的功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我们期待的是,风险控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牵引“两融”这头大象走在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谢 慧)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