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涉及67项资格认证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被予以取消。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引发了一场政府、业界、学界和商界的大讨论。
资格认证,通常是指对某个行业或者领域内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建立一定的标准,通过一定的考核达到该标准的,则可以获得该项资格认证。通过对这些标准的层次再作进一步细分,则可以形成从初级到高级的不同水准的资格认证。
全世界通行的做法是,对于个别需要特殊管理和行业准入的行业,如医生、会计师、律师,会以法律的形式来制定这个标准,由官方或官方指定的机构管理或承办该资格认证,获得该资格认证的人士的专业行为也就有了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效力。
在这些特殊行业之外,通常是由行业和市场自发形成,由市场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自然形成最优的标准和资格认证。而在中国,虽然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市场经济也已蓬勃发展,但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余晖下,对于资格认证,却不仅仅局限于特殊行业,甚至一度想覆盖到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全部以行业准入的方式来管理资格认证。
新一届政府提倡简政放权,国务院发文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就是向国际通行做法靠拢。取消对于普通行业以行政审批的方式推行的资格认证,由市场自发形成最优的资格认证,利于行业发展,利于人才建设,利于国民经济。
然而,在利益面前,很多原有的“官方”的资格认证,却想通过此事打击其它市场自发形成的资格认证,而继续保留自己的“官方”色彩,继续以行政为通道,赚取商业利益。
中国财经业界的资格认证证书纷繁复杂,从国际上市场自发形成的资格证书到本土形成的,再到行政审批的资格认证,全都混杂其中,已经到了“万证奔腾”的地步。为拨开迷雾,给各界人士一个清晰的视野,本编试图尽量从一个全面、彻底和中性客观的角度,对中国财经业界的资格认证证书来一个大起底。
一、财经类证书的起源与发展
经过搜集,将在中国大陆境内相对比较流行的财经类资格证书进行归纳整理。
(一)投资类
1、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注册金融分析师,起源于美国,始于1962年,持证人数达到12.3万人,来自145个国家和地区。持证人主要由投资顾问、证券分析师、基金管理人、资产管理人构成。属于业界公认的黄金证书。考试由CFA Institute负责,只有指定考试辅助资料,没有指定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可根据情况自发研究课程。
CFA考试内容分为三个不同级别,分别是Level I、Level II和Level III。考试在全球各个地点统一举行,每个考生必须依次完成三个不同级别的考试。
CFA进入中国的准确时间不详,应该早至2002年就已在中国开设考场。根据CFA官网信息,CFA持证人在中国为3500余人,但现在中国每年参加CFA考试的人数超过万人,其热度可见一斑。
CFA主要是面向资本市场,由于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理论和估值理论基本一致,因而CFA不需要在做任何本地化的改造,其考试也是全球统一,统一的英文试卷,统一的考试时间,统一由美国CFA Institute评卷,而其认证与会员工作也由CFA Institute统一管理。
2、CAIA(Chartered Alternative Investment Analyst),注册另类投资分析师,起源于美国,始于2002年,持证人数达到6900人,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持证人由对冲基金管理人、资产管理人、投资顾问、证券分析师、风险经理构成。
考试由CAIA Institute负责,只有指定考试辅助资料,没有指定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可根据情况自发研究课程。
CAIA项目由两个级别构成。一级运用投资分析审查各项另类投资资产的基本特性,二级则在一个资产配置与决策框架中运用这些分析。两个级别都包括了CAIA项目的基本组成部分:道德与专业行为。
3、CIIA(Certifie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alyst),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起源于英国,始于2001年,持证人数达到7300人,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
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最终考试共两卷考试,每卷三小时,共计六小时。
试卷一:经济学、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公司财务及股票估值与分析;
试卷二:固定收益证券估值与分析、衍生产品估值与分析、投资组合管理。
CIIA中国考区由中国证券业协会主办,每年3月和9月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同时举办两次考试。
4、保荐代表人
始于2004年,由中国证监会推动建立。在中国,保荐代表人就如注册会计师一样,由相关法律法规界定了其职责。相关证券法规规定,企业上市必须由保荐代表人签字。保荐,顾名思义,即为担保推荐。保荐代表人的签字就意味着对企业的一系列事项作出了重要承诺,其承诺和推荐的责任不因上市完成而免除或者终止。
法律赋予的职责以及人数的稀缺,带来了就是保荐代表人的每年数百万的薪水。
要想获得保荐代表人的资格,首先就是要通过由中国证券业协会主办的保荐代表人资格考试,考试本身的难度、低通过率和背后的超高薪水,使着这保荐代表人考试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第一考。
本次国务院发文,保荐代表人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也在取消之列,但中国证监会很快就表示,取消的不是“保荐代表人”和保荐机制,而是与“保荐代表人”的行政审批事项,并且保荐代表人的相关工作早就由中国证券业协会承担,国务院发文并不影响与保荐代表人相关的各种事务。
(二)个人理财类
如果说投资类的证书主要面向资本市场,其标准和理论相对统一,那么个人理财类的证书则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个人理财,涉及到家庭财富的管理和配置,包括子女教育、房地产、养老、移民、福利安排、保险保障、税务筹划等等一系列事项。光是从这些事项的名称就可以看出,它们有着太多的地域性的特点,更是与法律法规、行业特点、风俗习惯直接相关。因此,个人理财类的证书多是采取了全球统一大纲标准,而具体的考试、培训和知识体系全部本地化。
1、CFP系列。CFP系列包括AFP、CFP、EFP和CPB。起源于美国,始于1973年,由Financial Planning Standards Board(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FPSB)管理。作为系列证书,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AFP、CFP、EFP和CPB持证人超过60万。
CFP于2004年进入中国,早期的时候,为打开局面,FPSB与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有过短暂的合作,但证书始终由FPSB直接颁发。从2009年起,CFP在中国的事务由FPSB在中国的分支机构FPSB China管理,其后发展迅速。根据FPSB China官网的数据,中国大陆地区CFP系列持证人数超过16万,他们广泛来源于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行业。
2、ChFP,理财规划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起源于中国,当前也只在中国存在。始于2005年,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管理。持证人数不详,从其官网www.chfp.org亦无法找到其持证人数量。
发展期间,ChFP使用着准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行政力量,但ChFP在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业的持证人非常少见,在保险业和社会人群中发展较多。
3、CICFP,中国注册理财规划师协会,这是一个成立于中国香港的社团,颁发注册理财规划师和国际注册理财规划师,其英文名为AFP和CFP。但是AFP、CFP、EFP、CPB在中国大陆已经是注册商标,商标所有权归FPSB所有,CICFP明显属于侵权行为。CICFP的持证人数不详,国际化程度不详。
4、RFP(Registered Financial Planner),美国注册财务策划师,起源于美国,始于1983年,由美国注册财务策划师协会管理。全球持证人数超过6万人,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由保险从业人员构成。
2004年进入中国,在大陆地区的持证人数不详,在其中国官网www.rfpcn.org亦未找到相关数据。
5、RFC(Register Financial Consultant),国际认证财务顾问,起源于美国,始于1984年,由美国国际认证财务顾问协会(IARFC)管理。2004年引入中国,持证人数不详,国际化程度不详。
6、ChFC(Chartered Financial Consultant),特许财务顾问,起源于美国,始于1982年,由美国金融职业培训界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美国学院(American College)颁发管理。全球持证人数45000人左右,主要来自保险行业。国际化程度不详。
7、PFSS(Personal Financial Specialist),个人理财专家,起源于美国,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信息不详。
8、CLU(Chartered Life Underwriter),特许人寿理财师,起源于美国,始于1924年。由美国人寿保险管理协会管理,属于寿险专业领域最高级别的认证。
9、CWM(Chartered Wealth Manager),特许财富管理师,起源于美国,始于1995年。由美国金融管理协会(AAFM)管理,全球持证人数6万人,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CWM与CFP的知识体系是互通的,CWM证书持有者补修规定课程后,可申请CFP证书。
10、CFC(Certified Financial Consultant),注册财务顾问,起源于美国,由美国理财规划顾问委员会(IFC)管理,全球持证人数约1.3万人,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其余信息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