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可林 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文化金融合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4年3月,文化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对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近年来,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文化金融合作已逐渐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和重要成果,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近日,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科学发展的探索者,应努力抓住机遇,大胆开拓、不断创新,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速度,使文化金融合作能够出上海经验、形成全国影响。”
探索实践
成果丰富
《国际金融报》:2010年,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及时制定了《上海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上海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发挥各自优势,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金融服务方式。郑主任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上海在文化金融领域做了哪些具体的实践和探索?
郑杨:从拓宽文化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来看,一是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挂牌。目前,已经上市的文化企业有中视传媒、新华传媒、新文化、东方财富、东方明珠和百视通等,拟上市的公司有上影股份、龙韵广告、基美传媒等。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的文化企业E板有7家,Q板有45家。二是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2010年,国内首个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文化产业基金——华人文化产业基金在上海投入运营。2011年初,海通证券公司发起设立了上海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之后,文化产业类投资基金在上海不断涌现。例如,新文化公司与上海赛领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共同设立赛领新文化股权投资基金,文广集团、华纳兄弟等合作成立跨国文化创意投资基金等。三是设立文化企业直接融资储备库。如徐汇区面向优质文化企业建立了直接融资企业储备库,引导投行、股权投资以及法律、会计等中介机构与入库企业对接,并为入库企业上市、发债、挂牌等提供培训与指导,实现资源对接服务。
《国际金融报》:商业银行在促进文化金融合作方面有哪些创新?
郑杨: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信贷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工商银行开发了影视制作项目贷款、艺术品质押贷款;建设银行设计了“文化悦民”金融服务方案,向上海大剧院发放信用贷款支持音乐剧《狮子王》和《妈妈咪呀》的引进和演出;北京银行为上海唐人电影公司提供影视剧版权质押与应收账款质押相结合的1亿元授信,用于拍摄《步步惊心》;浦发银行针对文化创意园区开发了“园区贷”产品,已有近20家文化创意园区以园区未来租金收益权作为质押获得3-5年的中长期贷款支持;上海银行把文化金融作为该行的金融特色,设计了“收益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创新产品,并建立了专业的文化金融服务团队。
《国际金融报》:你曾经提到过,“政府搭台,组建政银企合作机制”,对于这个机制,能否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
郑杨:上海成立了专注文化领域的担保公司——上海东方惠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已与10多家银行深度合作,培养了一支从事文化企业融资担保的专业队伍,为一大批文化企业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与交通银行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新闻出版局向交通银行推荐有融资需求的优质企业名录,交通银行建立贷款绿色通道,支持上海新闻出版及版权产业的发展;上海银行对列入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的重点作品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实施优惠利率,首批在上海银行获得贷款的原创剧目有《誓言今生》、《三进山城》、《独臂刀》等。
产品创新
快马加鞭
《国际金融报》:在贯彻国家政策措施的同时,上海一直很注重文化金融产品的服务和创新。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郑杨:在2014年3月文化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下发后,上海在广泛听取金融机构、文化企业以及借鉴外省市经验的基础上,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金融办、中央在沪“一行三局”等十个部门共同制定了《上海市关于深入推进文化与金融合作的实施意见》,从完善文化金融合作机制、拓展文化金融合作渠道和优化文化金融合作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16项具体措施。上海的《实施意见》可以概括为改善金融服务、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加强产融对接、建立工作制度四个维度。
《国际金融报》:在改善文化金融服务领域,接下来,上海会有哪些重点推进的工作?
郑杨:我们将继续支持文化企业上市挂牌及发行债券。推动建立上海市文化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企业数据库,加大拟上市挂牌企业的培育力度,支持文化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市场上市挂牌,为文化企业上市开辟“绿色服务通道”。支持文化企业独立发行或集合发行企业债券以及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
其次是鼓励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和引导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落户上海,积极为基金创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和退出的环境。支持保险资金投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保险机构通过投资企业股权、债券、基金、资产支持计划等形式,为文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国际金融报》:我们看到,一些金融机构已经推出专门服务于文化方面的专门机构。
郑杨:对,这也是接下来我们要推进的工作。鼓励金融机构建立文化专营机构、特色支行和文化金融专业服务团队。推动上海银行、浦发银行等商业银行在原有文化企业信贷工作的基础上,建立文化金融专业服务团队,深入研究文化产业的经营特征和盈利模式,创新商业银行服务文化企业的业务模式和融资产品,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服务文化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投入。
《国际金融报》:文化类小额贷款公司是否会获得相应的支持?
郑杨:我们支持发展文化类小额贷款公司。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在经营决策和内部管理方面的优势,探索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新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国有文化企业与区(县)设立文化类小额贷款公司,并加大指导支持力度,不断丰富文化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政府还支持文化企业集团组建财务公司。推进有条件的文化产业集团组建财务公司,加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降低资金成本。引导符合条件的战略投资者参与文化企业财务公司组建。
此外,推动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和保险产品创新也是工作重心。支持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根据文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推出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积极探索开展无形资产抵质押贷款业务、知识产权保险业务、影视完片担保、影视完工保险等创新业务模式。
《国际金融报》:上海自贸区给文化金融的结合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郑杨:上海要充分利用自贸区金融政策优势。加强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政策宣传、辅导,引导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有效利用自贸区融资创新,从境外借入低成本人民币资金,降低融资成本;有效利用自贸区资金管理创新,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利用支付结算创新,规避汇率风险,减少汇兑成本;有效利用融资租赁业务创新,丰富融资渠道;鼓励境外完片担保公司在自贸区内设立担保公司;鼓励在自贸区内设立文化装备融资租赁公司。
另外,还要支持发展文化金融融合的新业态。鼓励有条件的互联网企业、文化企业探索发展文化领域众筹模式、P2P平台等,不断拓宽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
营造环境
共促发展
《国际金融报》:郑主任是怎么看待推进文化金融合作共赢的环境营造?
郑杨: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既需要金融机构不断改进金融服务,也需要加强产融对接,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建立工作推进机制,为文化金融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国际金融报》:在环境营造方面,上海会有哪些考虑?
郑杨:首先是建立“上海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2012年,东方惠金担保公司和东方惠金创投公司共同设立了“上海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一期)”项目,今后将依托此平台,整合文化宣传系统的文化企业信息资源,广泛对接金融相关机构,努力解决文化企业和资本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国际金融报》:在上海一些文化历史氛围浓厚的区域,是否会加强文化金融的探索和先行?
郑杨:上海正在创建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探索在徐汇、虹口等区(县)创建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加强文化类金融机构集聚与组织体系创新,开展文化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加强金融与文化联动,试行包括资金、土地、人才等在内的文化金融合作政策,推动文化融资担保、文化融资租赁、文化小额贷款、文化投资基金、文化信托、文化保险等集聚发展。
《国际金融报》:在财政扶持方面的力度会加大吗?
郑杨:肯定会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文化创投风险引导基金,每年从上海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1亿元,连续安排3年,每年筛选出5个符合条件的创投基金,对每个创投基金投入2000万元,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小微企业的早期风险投资;参照《上海市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代偿损失风险补偿办法》的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融资担保机构,其担保项目代偿实际损失的补偿比例可提高至40%至60%;对成功在境内上市、挂牌、发债的上海市中小文化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加大对文化企业贷款贴息的力度,降低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
《国际金融报》:专门为促进文化金融合作而设立的文化金融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具体的职能是什么?
郑杨:文化金融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是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金融办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文广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文创办、中央在沪“一行三局”等部门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搭建一个信息交流、协调工作、解决问题的平台,交流文化金融合作的新情况,研究文化金融合作的新问题,掌握文化金融合作的新动态,及时制定开展文化金融合作的新举措,有利于发挥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的协同作用,为上海文化金融合作的长远发展提供组织保障,支持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