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12月份百城新房均价连跌8个月 70个城市环比下跌

2015年01月02日 08:18    来源: 新文化报     刘洋

  昨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了2014年12月的“百城价格指数”。数据显示,2014年12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542元/平方米,环比、同比继续下跌。其中环比下跌0.44%,连续8个月下跌,且跌幅扩大了0.06个百分点。

最近8个月全国百城新建住宅平均价格

资料图

  去年12月份百城新房均价连跌8个月

  昨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了2014年12月的“百城价格指数”。数据显示,2014年12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542元/平方米,环比、同比继续下跌。其中环比下跌0.44%,连续8个月下跌,且跌幅扩大了0.06个百分点。

  长春2014年12月新房均价为6796元/平方米,环比下跌了0.47%;吉林市2014年12月新房均价为5543元/平方米,环比下跌1.65%。

  去年12月百城房价

  70个城市环比下跌

  2014年中国百城房价在连月下跌之中收尾,房地产市场也在持续的下行调整中进入新的一年。从涨跌城市个数看,70个城市环比下跌,30个城市环比上涨。

  看同比的话,下跌的城市有85个,比上个月增加了3个。同比下跌幅度也有所扩大,达到了2.69%,接近九成的城市房价跌回了一年前。

  值得注意的,去年12月北京、上海等10个城市的新建住宅的均价数值,环比在回调了1个月后再次下探,下跌了0.36%。

  十大城市中5个城市环比上涨,较上月增加1个,依次为杭州、深圳、广州、武汉、成都。其中,杭州楼市止跌回暖,住宅均价环比上涨0.73%,且取代上个月的上海,成为十大城市中涨幅最高的城市。其余5个城市环比下跌,但跌幅均在1%以内,重庆(主城区)环比跌幅最大,下跌0.94%。

  另外,同比方面,10个城市在连续上涨25个月后首次出现下跌,跌幅为0.61%。其中杭州仍为同比跌幅最大,为10.63%。

  长春市、吉林市

  上月新房价均跌

  在政策利好消息的刺激下,2014年11月份长春市止住了持续4个月的下跌趋势,上涨了0.18%。但好趋势并没有延续,在2014年12月长春新房价格再次回调至6796元/平方米的均价,环比下跌了0.47%。

  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吉林市新房均价5543元/平方米,下跌虽然有所收窄,但环比还是下跌了1.45%。

  吉林省房地产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吉林认为,通过数据来看,即便国家出台了有利于房地产复苏的宏观政策,全国房地产市场依旧没有摆脱下行的趋势。

  吉林分析认为虽然长春的新房价格在2014年11月有所上涨,但12月份本就不是北方购房旺季,再加上年底多数开发商的库存压力大,降价走量的操作其实很正常。

  结合全年情况,长春2014年房价虽然总体趋势是下行,但下降幅度并不高,整体维持在5%之内。2015年上半年,长春房价应该还是以小幅震荡的情况为主,有升有降,但起落不会太大。

  ■分析

  消化库存仍是主基调

  去年12月,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均价连续第8个月环比下跌,而且跌幅止窄开始扩大。十大城市住宅均价同比在连续上涨25个月后首次出现下跌。数据下挫,是否说明房市将面临进一步的下探?

  对此中国指数研究院分析认为,上月百城住宅价格跌幅有所扩大,但下跌城市个数明显减少。考虑到年底房企为冲刺业绩和加速资金回笼,加大优惠力度等因素,百城住宅价格还是应该处于调整期。另外从政策层面看,中央政策以“稳”为主,上月《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正式出台,意在完善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短期对市场影响有限。从需求方面来看,在调控回归市场化、货币政策支持的背景下,购房需求有序释放;从供应情况看,年末推盘高峰促使部分城市库存仍处于较高水平;从企业策略看,迫于全年销售目标和资金回款压力,去年12月房企继续采取低价加推、以价换量策略,百城房价继续下行。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一方面行业分化加剧,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不同开发商的冷热分化更为显著;另一方面则是行业风险提高,由于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主动退出和寻求并购的中小开发商增多,大开发商有机会借此提高行业集中程度。

  根据中指院发布的“百亿房企榜单”,2014年销售额超过千亿元的房地产企业共有七家,其中前两位的房企销售额都首次突破2000亿元。地产行业集中度提高,强者愈强的态势已经显现。大量资金紧张的中小房企则在新一年中可能会面临破产淘汰的危机。

  基于此,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认为,2015年全国市场仍然面临高库存压力,消化库存仍是市场主基调。另外房贷产行业分化将加剧,具体到房价涨幅,全国若能上涨5%,则一线能涨10%~15%,二线能涨5%~10%。总体而言,投资房产已无高回报。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