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叶檀:2015年地方债会不会出现兑付危机?

2014年12月29日 07:32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2015年,投资者的关注重点转向地方债,最大的疑问是,地方债是否会出现兑付危机?2014年10月28日,财政部发布《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部署各地清理存量债务,甄别政府债务。省级财政部门应于2015年1月5日前将结果上报财政部。笔者估计存量债务数据比17.9万亿元要高得多。

  债券市场总体风险可控,可能出现局部崩塌现象。

  9月底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即“43号文”)明确提出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目前在甄别债务的基础上确定债务的规模和性质,让政府的归政府、企业的归企业,政府与企业的债务彻底分开。

  2013年中,地方政府存量债务余额17.9万亿元,其中6.9万亿元是通过平台公司举借的债务,这6.9万亿元披着政府外衣的平台债怎么处理?

  政府严格管理,不再混淆政府与城投债的边界。未来城投债的发行量下降,根据Wind数据,11月城投债单月发行规模由10月的1229亿元小幅降至1072亿元,同比多增量也有所减少,为242亿元。有机构预计,2015年传统城投债供给仅4000亿元,甚至更少。12月5日,“14天宁债”与“14乌国投”两只地方城投债,先被纳入,而后又被剔除出政府债务范围,向地方政府发出直接警告,不许把城投债纳入地方政府增信范围。

  12月18日,山东省政府下发《关于贯彻国发【2014】43号文件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实施意见》,山东版“43号文”明确“经国务院批准的政府存量债务余额只减不增,除正常清偿外,债务数据不得调整”,纳入政府存量债篮子里的由政府负责偿还,其他的在市场中自求多福。

  如果地方政府隐瞒负债,上级政府一概不给予二次求助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控制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部分指出不救助对市县债务。这些文件的出台,使得各级地方政府不得不在最后的甄别中上报所有或明或暗的债务,相信到明年截止期,地方政府的债务数量将有较大幅度上升。

  城投债风险系数总体上升,承销者减少,购买者兴趣下降。从市场的角度而言,以往追随政府步伐以刚性兑付为依托,大肆追捧城投债的现象将有所下降。谁买谁负责,谁借谁偿债,不纳入预算、不经审批的,政府一概不负偿债责任。

  对地方债、城投债不至于使用休克疗法,让正在进行中的项目烂尾,让银行成为坏账接收器,同样是中国经济不能承受之重。根据2013年6月底的数据,考虑或有债务后,银行贷款约10.1万亿元、债券1.8万亿元、信托融资约1.4万亿元、金融机构融资0.33万亿元、融资租赁0.23万亿元。银行仍然是政策性平台公司最大的金主。

  稳健转变,市场化融资方式将成主流。

  拓宽发债路径,中航资本12月25日公告,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权,中航证券为其在全球范围开展融资,包括但不限于苏库克(sukuk)债券及美元债券,规模不超过15亿美元,期限不超过5年。

  财政部、发改委和央行此前力推政府债务PPP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来替代传统政府融资平台运作,针对某一项目和社会资本一起临时组建一个项目公司,以PPP的形式融资。项目运营期结束,要么回归融资主体所有,要么政府全额回购。

  PPP模式备受青睐,地方债关键的问题由此转变为:民资是否有足够的信心与地方政府合作,进入基建领域。这取决于地方政府信用,项目公司的市场化程度。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明年约2.8万亿地方债到期      2014年12月09日
  • · 抑制地方债:预算管理仅仅是开始      2014年10月30日
  • · 自发自还地方债收官 利率比肩国债      2014年10月24日
  • · 地方债“自发自还”试点收官      2014年10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