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明年约2.8万亿地方债到期

2014年12月09日 07:18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记者 赵婧

  记者12月8日从“穆迪2015年信用研讨会”上获悉,穆迪预计2015年中国将有约2.8万亿地方政府债务到期。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要解决债务问题,当务之急是化解巨额存量债务,2014年债务利息支出就占新增社会融资的逾50%,严重影响经济运行质量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存量问题比增量问题更加严重。从2009年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相对比较恶性的债务周期,地方政府包括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提升后,投资的项目难以产生预期的回报,没产生足够现金流来覆盖投资。”兴业证券研究所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高群山介绍道:“因此只能通过更多的借新还旧去滚动债务。我们测算,2014年债务利息支出在新增社会融资中的总占比达到53%左右。一半的社会融资增量都要用于利息支出。”

  值得关注的是,在存量地方政府性债务中,风险大小也有所区别。

  由于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平均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50%左右,如果某地前期房价飙升,大量土地作为抵押物进入整个信用市场,而接下来若房价有较大下行压力,则当地的财政收入会面临较大压力。

  就城投债而言,省市级的城投债相对比较安全,区县级的风险较大。2010年到2013年,县级城投债增量最高,其财政收入、获取资源的能力是各级政府中最差的。高群山介绍称,包括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表示,银行对市级平台相对是比较宽容的,愿意提供后续信贷支持,但是对县级平台公司的信用支持在不断收缩。

  “2012年开始,在降息、降准的刺激下,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层面通过影子银行的支撑,形成债务扩张模式,随着债券市场等资金价格的飙升,这种模式在2013年年底已经走到了尽头。”高群山告诉记者:“银行出于自身的考虑,已经在收缩房地产、地方政府层面的一些业务。这仅仅通过监管是难以奏效的,主要是银行出于对自身资产负债表的担忧、对自身风险的考虑,主动收缩业务。”

  穆迪地方政府与公共机构部董事总经理David Rubinoff告诉记者:“造成当前债务问题的根本因素主要有四点,一是地方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协调;二是基础设施需求强劲,城镇化快速推进,同时2009年至2011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实施经济刺激计划;三是禁止地方政府直接借贷;四是地方政府投资和借贷的动机不合理。”

  目前,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均意识到了债务问题的严峻性,政府希望通过市政债对接纯公益项目,当然这个比例会比较小。更多是希望把地方政府现有融资平台清理之后,通过引进社会资本的PPP模式进行融资,把具有一定营利能力的项目从地方政府平台中剥离出来,从而将地方政府从第一投资者变为社会福利提供者。

  David Rubinoff表示,未来中国预计会开展更多改革措施,有助于建立直接借贷框架。首先,新的债务调查结果和权责发生制的综合财务报告逐渐公开披露;此外,财政部将出台使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的规定;同时,税收改革与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同步进行;公开披露土地出让金审计结果也将引发针对土地财政的改革;在2015年1月1日新预算法生效之后,地方政府可开始自行借贷。

(责任编辑:蒋诗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明年约2.8万亿地方债到期

2014-12-09 07:18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12月8日从“穆迪2015年信用研讨会”上获悉,穆迪预计2015年中国将有约2.8万亿地方政府债务到期。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要解决债务问题,当务之急是化解巨额存量债务,2014年债务利息支出就占新增社会融资的逾50%,严重影响经济运行质量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存量问题比增量问题更加严重。从2009年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相对比较恶性的债务周期,地方政府包括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提升后,投资的项目难以产生预期的回报,没产生足够现金流来覆盖投资。”兴业证券研究所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高群山介绍道:“因此只能通过更多的借新还旧去滚动债务。我们测算,2014年债务利息支出在新增社会融资中的总占比达到53%左右。一半的社会融资增量都要用于利息支出。”

  值得关注的是,在存量地方政府性债务中,风险大小也有所区别。

  由于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平均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50%左右,如果某地前期房价飙升,大量土地作为抵押物进入整个信用市场,而接下来若房价有较大下行压力,则当地的财政收入会面临较大压力。

  就城投债而言,省市级的城投债相对比较安全,区县级的风险较大。2010年到2013年,县级城投债增量最高,其财政收入、获取资源的能力是各级政府中最差的。高群山介绍称,包括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表示,银行对市级平台相对是比较宽容的,愿意提供后续信贷支持,但是对县级平台公司的信用支持在不断收缩。

  “2012年开始,在降息、降准的刺激下,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层面通过影子银行的支撑,形成债务扩张模式,随着债券市场等资金价格的飙升,这种模式在2013年年底已经走到了尽头。”高群山告诉记者:“银行出于自身的考虑,已经在收缩房地产、地方政府层面的一些业务。这仅仅通过监管是难以奏效的,主要是银行出于对自身资产负债表的担忧、对自身风险的考虑,主动收缩业务。”

  穆迪地方政府与公共机构部董事总经理David Rubinoff告诉记者:“造成当前债务问题的根本因素主要有四点,一是地方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协调;二是基础设施需求强劲,城镇化快速推进,同时2009年至2011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实施经济刺激计划;三是禁止地方政府直接借贷;四是地方政府投资和借贷的动机不合理。”

  目前,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均意识到了债务问题的严峻性,政府希望通过市政债对接纯公益项目,当然这个比例会比较小。更多是希望把地方政府现有融资平台清理之后,通过引进社会资本的PPP模式进行融资,把具有一定营利能力的项目从地方政府平台中剥离出来,从而将地方政府从第一投资者变为社会福利提供者。

  David Rubinoff表示,未来中国预计会开展更多改革措施,有助于建立直接借贷框架。首先,新的债务调查结果和权责发生制的综合财务报告逐渐公开披露;此外,财政部将出台使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的规定;同时,税收改革与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同步进行;公开披露土地出让金审计结果也将引发针对土地财政的改革;在2015年1月1日新预算法生效之后,地方政府可开始自行借贷。

(责任编辑:蒋诗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