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抑制地方债:预算管理仅仅是开始

2014年10月30日 06:56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财政部28日出台《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打响债务管理“第一枪”。《办法》指出,地方各级政府要结合清理甄别工作,认真甄别筛选融资平台公司存量项目,对适宜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项目,要大力推广PPP模式。

  不少网民认为,《办法》的出台表明地方存量债的处理步伐有望加快。如能有效贯彻落实,将有助于抑制目前地方债的“疯长”势头。然而,要从根本上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预算管理仅仅是开始。未来除了进行市场机制创新,使地方债务融资多元化之外,更要倚重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有望抑制地方债膨胀趋势

  有网民表示,10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对地方政府如何借、如何用以及如何还债等关键问题做出明确规定。现在财政部又进一步发文,清理存量债务,甄别政府债务。可见,解决地方债这一制约中国改革的顽疾已经迫在眉睫 。

  “看来这次要动真格的了,清理存量债务,甄别政府债务,是在为政府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做准备,将成为破解地方债顽疾的关键。”网民“凌儿”说。

  网民“别惹蚂蚁”也表示:“过去几年间,地方债规模飙升的直接原因,就是没有预算管理的严格束缚。这导致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冲动,盲目大肆举债。现在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为地方债接下来全面纳入预算管理铺平了道路。果真能够严格贯彻的话,地方债的恣意膨胀趋势有望得到抑制。”

  PPP效用有限勿过度依赖

  不少网民认为,《办法》中提出的“大力推广PPP”是一大亮点。这是在用市场化的办法,让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更多地呈现多元化趋势。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获取合理回报,又可减轻政府公共财政举债压力。

  但也有网民认为,虽然运用PPP的机制创新,可以适当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但这并不是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解决融资难题的灵丹妙药。过度依赖PPP背后暗藏风险。

  网民“赵晓”指出,从国际经验看,PPP模式有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框架体系,目前相关的立法、指南、机构、机制和制度等都还没有建立。其次,在PPP项目中,政府必须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服务、项目财务和项目对环境影响等进行定期的随机监管,不仅工作量大,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这对政府的监管能力是一大挑战。

  网民“嘉嘉”表示,不少地方政府把PPP模式简单理解为一种融资手段,或者过分夸大了融资功能。这样下去,可能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此外,在对PPP项目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防止一哄而上、没有条件的项目也盲目采用PPP模式,同时要让更多公众参与对PPP项目的监督。

  治本之策是结构转型

  有网民表示,在清理甄别工作完成之后,未来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债,有必要在制度配套上进行细化。比如,考核问责机制、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等制度建设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唯有如此,防范和化解债务压力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网民“黄少明”认为,在摸清地方债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果不能有效界定和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使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相匹配,健全地方财政体系,地方政府债务就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网民“倪金节”则认为,除了地方债制度本身,经济结构转型才是根治地方债的治本之计。地方债务近几年来增势凶猛,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模式未变,地方政府投资占据了GDP的大头,“铁公基”、钢铁石化、房地产等稳增长项目,始终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心头肉。旧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调整,地方债问题就不可能彻底化解。

  (记者 班娟娟 整理)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