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来,A股结构性机会凸显赚钱效应,加之上市公司大规模收购、兼并等资产重组行动,加速了基金专户资产管理规模迅速增大的进程。当下,向外看,有券商资管、阳光私募等渠道直接竞争;向内看,专户投入产出比不高,资源投放不足,优秀人才频频公转私。
分析人士认为,诸多现象都指向一个症结:在投资经理个人综合能力这一因素重要性增强的背景下,专户激励机制缺失,难以留住优秀人才。
2014年,基金公司非公募业务依旧呈现高速发展势头。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基金公司管理的包括专户、社保、企业年金(不包括子公司)在内的各类非公募资产规模达1.86万亿元,比2013年底增加6400亿元,增幅达52%。
事实上,前几年基金公司专项特定资产管理计划很难实质性扩容,不少业内人士都将原因归结为“生不逢时”:赶上三年大熊市,高净值人群钱包变瘪,也伤了银行等代销渠道的心。另有业内人士认为,公募基金习惯在二级市场做多,缺乏有效的做空思路。
通道业务仍是主力军
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底,基金公司管理的包括专户、社保、企业年金(不包括子公司)在内的各类非公募资产规模达1.86万亿元,比2013年底增加6400亿元,增幅达52%。扣除社保和企业年金,专户成为非公募资产增长的主要引擎。
中登公司公布的10月统计数据显示,沪深两市当月基金专户新增股票开户数分别为321户和325户,合计646户。至此,基金专户总户数已达到7639户,相较于年初的3859户增幅达97.95%。这意味着平均每个交易日有近30只产品开设A股账户。
不少分析人士都将基金非公募资产的爆发,归结于A股赚钱效应以及因上市公司此起彼伏的兼并收购而数量激增的定向增发产品。
Wind数据显示,2013年初~2014年11月25日,实施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数量为327家,基金公司(含公募和社保产品在内)总计获配金额为1246.4亿元。尽管2014年A股赚钱效应凸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基金公司在主动管理的专户产品拓展上取得了质和量的飞跃。
沪上一家基金公司专户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坦言:“(专户产品)确实比以前熊市好卖,主要还是定向增发产品好推。主动管理型的专户产品尤其是股票型专户,现在主要走券商渠道,银行要么协助代销,要么仅负责托管。但规模大幅增长那是不可能的。”
“单只专户的资产规模一般为几千万元,稍好一点的也就是1亿元左右,能卖到2亿元就算大的了。”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专户产品部经理向记者透露。
前述专户负责人也表示,据他了解,单家公募基金的专户业务中通道和主动管理的规模应该在4:1,即通道资产规模占80%,而主动管理的资产规模占20%。”除此之外,基金公司开始流行的对冲产品,不少都是协助私募基金和券商等机构做的通道业务。
由此不难看出,2014年以来,非公募资产激增的6000多亿元在扣除定向增发金额后,规模激增主要源于通道业务持续扩张。
制度红利优势不再
大资管时代,高净值人群可选择的投资平台越来越多,如房地产、投资型保险、信托计划、私募股权计划、阳光私募、券商集合理财以及基金公司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
据BCG(波士顿咨询公司)和建行私人银行的统计,2012年,我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已超过70万亿元,而公募基金规模仅3万亿元左右。
随着房地产大周期成过去时,以及信托高收益和刚性兑付被打破,一批资金从上述两大热门领域撤出,成为其他投资渠道争相挖掘的金矿。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业务在2009年9月正式开闸至今的五年时间内,规模急速增长,但没有培养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沪上一位资深专户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专户刚‘出生’时,还是有制度红利的。2010年,私募、券商资管还不行,公募是唯一能够投上证期货的资管平台,很多期货公司跑来找基金做通道。但现在横向和其他资管业务比,已没有什么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证券公司资管规模已达7万亿元,从2012年仅为1.9万亿元,2013年为5.2万亿元,资管业务的规模经历了一个量变的过程。
前不久,券商资管业务也被拓宽,可以直投非标准化资产等相关业务。一家中型基金公司非公募业务负责人表示,“可以肯定的是,(证监会)监管部不会通过牌照方式来限制发展,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从结构来和法规来说,(基金公司运作非标准化资产)没有优势也没有劣势;而从过去的发展经历来看则有一定的优势,基金公司有公开长期业绩,比较容易发产品。”
产出见效慢
值得注意的是,从对基金公司贡献的利润看,专户主动管理部门难以与公募业务和子公司相抗衡。
前述沪上专户资深人士指出,从投入产出比来看,专户业务明显处于劣势。公募专户需要一到两年投入期打造出一个好团队,有较好的业绩,才能扩大资产规模。过往两三年,一家基金公司主动管理的资产规模能超过10亿元,在业内已属翘楚。
从收入看,如果一家基金公司有10亿元的主动资产管理规模,当年基金公司专户产品能做到20%的收益,合同中约定超过8%就剩余部分提取10%的业绩报酬,那么基金公司名义上能到手的费用也就只有1200万元。
在专户销售中,代销渠道还要从中分一杯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通常银行较为强势,若此前没有专户业绩,往往采取业绩报酬五五分成;若过往业绩突出,则可由基金公司拿七成,代销渠道分三成。
据了解,基金通道费用单笔最少也是30万元起步,若基金公司碰上几个大单,一两百万元的收益不在话下。“相比之下,基金子公司做通道业务,一年很轻松就能挣到这个数。目前业内愿意做专户业务的公募基金,资产规模体量都在400亿元到500亿元,原有传统专户基本上都是在烧钱。这也注定了基金公司的资源投放重点往往不在专户部门。”上述沪上专户资深人士指出。
不过,也有基金业内人士持反对意见,在他们看来,基金公司对自己的定位很关键,是否能耐得住寂寞去打造一个长期优秀的绝对收益团队,需要公司有战略眼光。
由于专户投资范围主要是股票、债券和股指期货等标准化产品,范围相对较窄,监管层在2012年允许基金成立子公司,可投资非标准化资产,这也对专户投资构成了分流。
股权激励缺失 合伙制长路漫漫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很多专户人士都将基金专户归结于赶上大熊市,“生不逢时”。
据记者多方了解,持乐观态度的专户投资经理们,更多期望A股再现一波牛市,推动专户主动资产管理规模做大做强。
前述沪上专户负责人则指出,就目前情况看,公募专户缺乏绝对收益的人才,已习惯于牛市思维。当然,过往的大熊市以及客户对绝对收益的需求也让基金公司在近两年开始了对冲业务的探索,但收效并不明显。
“在绝对收益方面,尤其是对冲产品上,部分阳光私募对冲团队实力很强,一点都不比公募逊色。”一家中型基金公司专户人士如此感叹。此前也有基金公司的高层曾向记者抱怨,刚刚辛苦从海外挖回的建模高手,准备做量化对冲业务,没过多久就被私募挖走了。
南方某基金公司高层人士一语中的:“专户最核心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激励机制的问题。在私募干,挣的钱是自己的,在专户挣的钱则归公司所有。”
资料显示,在美国,基金管理人员收入来源多样,包括基本工资、奖金、递延补偿金、股票或期权奖励等。相比之下,国内基金管理人员的收入来源缺少股权激励,合伙制尚未普及,也没有基金公司上市,股权激励一直难以在基金公司中推进。
“股权激励、合伙制的建立,都需要基金公司股东放权让利,这些实现起来都很困难,况且有些基金公司的股东是国有资产,这样问题就更复杂了。”一家基金公司高层人士指出。
分析人士认为,在投资经理个人综合能力这一因素重要性增强的背景下,如何留住真正的人才,持续打磨二级市场投资能力,才是专户迎来光明前景之前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