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资银行优先股境外受追捧 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2014年12月04日 20:16    来源: 新华网    

  时隔一个多月,又一家中资银行的境外优先股受到国际投资者热捧,筹资346亿元人民币。作为全球首家发行境外人民币优先股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表现得相当自信:“这展现了全球最大商业银行的实力,向全世界传达了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决心。”

  4日,工行宣布其境外优先股完成发行定价,考虑汇率因素,此次境外优先股最终发行规模为346亿元人民币,约合56.4亿美元。本次发行市场反响热烈,最终认购倍数达到了4.9倍。

  其实,这已不是国际投资者第一次对中资银行境外优先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就在10月中旬,中国银行的境外优先股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创下全球商业银行单笔同类证券的发行纪录,当时总额65亿美元的发行共录得约218亿美元的超额认购,94%的优先股分配予亚洲投资者,剩余6%来自欧洲。

  工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欧美资本市场的反应印证了国际市场对中资银行财务实力、业务水平的认可,有助于中资银行继续稳步夯实全球化服务能力。

  “中资银行优先股拥有不少追捧者,主要还是由于中资银行收益水平较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优先股是兼具股票和债券特征的融资工具,风险相对较低且收益稳定,而且这两次中资银行优先股的定价都不低。”

  其实,即便融资成本比国内低不了多少,但中资银行还是频频选择在境外发行优先股,根本原因还是资本压力。

  按银监会的要求,中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须于2018年底前达到8.5%、9.5%和11.5%。

  2006年至今,中国银行业的资本补充渠道历经多轮变迁和发展,从最早各大银行上市,到2010年前后集中出现的银行股配股,再到2012年之后新旧次级债券的交替,探索符合监管要求的资本补充渠道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

  4月18日,监管部门正式出台《关于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的指导意见》,为中国银行业发行优先股给出了明确指引。

  专家介绍,传统股票市场融资补充一级资本的成本较高,且会造成对现有股东的摊薄。优先股发行的放开,意味着中资银行获得了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渠道。

  工行表示,交易完成后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均将获得提升。中行也表示,发行完成后,该行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将从原先的9.7%和12.46%提升至10.12%及12.88%。

  郭田勇表示,选择在境外发行优先股,可以更好地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和本外币,避免认购资金完全集中于境内资本市场,并有助于中资银行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建立长效全球资本补充机制。

  在打开资本补充新渠道的同时,发行境外优先股还有助于境外投资者熟悉日益国际化的中资银行,并进一步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铺开,人民币在海外市场上作为一种融资货币的地位逐步得到认可,境外资本市场上人民币债券的供给和需求均出现大幅攀升。

  不过,目前境外人民币可投资工具仍相对单一,基本局限于银行存款和点心债。尽管香港联交所近期推出的“双币双股”政策,允许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但截至目前,仅有2家公司在香港发行了人民币股票,投资者的选择仍较为狭窄。

  在此背景下,工行此次境外优先股首次实现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个币种发行,特别是发行人民币优先股,进一步丰富了离岸人民币投资产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郭田勇认为,优先股的创新弥补了境外人民币投资工具种类的局限,丰富了投资者选择,充分印证了全球投资者对于离岸人民币产品的活跃需求。“明年或将有更多大型中资银行探索到境外发行优先股。”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