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降息利好保险产品销售 险企备战“开门红”

2014年11月28日 08:02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记者 李唐宁

  适逢各大保险公司推出新产品备战2015年“开门红”之际,降息“靴子”落地。业内人士大多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下,降息有助于提升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从而增加分红险、万能险的收益水平,缩小保险产品与其他理财产品收益差距,从而提升吸引力,保险产品销售将进一步回暖, 2015年“开门红”“全年红”的态势可期。

  险企推新品积极备战

  每年11月开始至次年春节,都是保险公司冲刺“开门红”的黄金时期。从目前各险企的情况看,2015年“开门红”产品延续去年特点,仍以理财型产品为主。

  据了解,平安“开门红”主打两款产品,“平安福”偏向保障功能,“尊御人生”偏重资产配置。太平洋寿险江苏分公司也在近期完成了2015年“开门红”启动大会,在回顾2014年产品“东方红老来福”的基础上,优化产品结构,部署2015年“开门红”。中国人寿新推出的“鑫如意”年金保险产品,具有即交即领、收益确定、满期返还所交保费的特点,还增加了年金递增功能,同时,该保险还与该公司的金账户两全保险(万能型)组合投保,可获得相应的浮动收益。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全球开放活动上,中国人寿总裁林岱仁在介绍2015年“开门红”安排时表示,“国寿去年一季度高现价的银保产品做了400亿元左右,但银保趸交仍是负增长的,明年一季度要争取能够持平或者是略有增长,保持总规模的持续稳定。”此外,林岱仁表示,国寿个险渠道重点做期交业务,侧重于5年期的期交业务,也是把全年大部分的额度,争取在一季度做完。

  降息刺激“开门红”业绩

  对于明年的“开门红”局势,多数业内人士预期乐观。存款利率的下降,有助于改善一直困扰保单销售的高利率环境,如果银行理财收益率能降至4%以下,保险产品的吸引力将有所提升。

  央行自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降息对保险行业的影响最直观地体现在了股市上,降息后的首个交易日,保险板块个股齐齐大幅飙升,新华保险一度触及涨停板,截至当日收盘,新华保险、中国人寿涨幅超8%,中国太保涨幅超过7%。

  目前,分红险产品仍然占保险销售的主流,2010年加息周期以来,保险销售进入寒冬,其原因之一就是与银行理财产品相比竞争力弱化。有业内人士认为,降息后,理财类保险产品的销售压力会变小。“目前很多公司明年开门红银行端产品都设计好了,降息后估计这类产品竞争优势会比较大,像费改类产品会比银行同期存款要高。” 阳光人寿资深精算经理姜骏表示,虽然有些小银行是按存款基准利率上浮20个百分点的水平执行的,利率实际上并没有下降多少,不过和四大行存款利率相比,保险产品的利率还是会高不少。目前大部分保险费改产品能达到3.5%-4.0%。

  申银万国分析师表示,此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上限不变仍为3.3%,对保单销售的正面影响有限。但未来随着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保险产品吸引力将提升。此外,今年前三季度,保险业退保金大幅增加已经被市场诟病,而险企纷纷将退保的主要原因归咎于理财型产品,尤其是银行渠道的理财型产品。市场人士预期,银行利息下降后,保险产品就相对有吸引力,可以减缓保险公司退保压力。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理财险的本质仍然是保险产品,其资金的灵活性有一定限制。所以专家提醒,不能将理财型保险当作银行理财产品来买,因为不管收益多少,它仍然属于保险,提前退保会有较大损失。

  部分险企面临利润压力

  降息周期下,存款利率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下行的压力,对保险销售形成一定支撑,不过,这种保费增长对保险公司影响不尽相同。

  “据我所知,目前很少有公司因为这次降息打算下调万能险利率。如果下调,意味着失去吸引力和市场。”一家寿险公司副总经理表示,降息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强保险产品的吸引力,但产品利率维持不变却使公司面临利润压力。

  “对于大公司来说,由于存量基数够大,浮盈可以覆盖由于降息引起的在售产品利润率下滑,但对于中小公司和新开保险公司来说,这个问题需要模型来量化。”一家保险公司投资负责人表示,降息对于每家公司产生的影响不太相同,当前险企会适当增加权益类投资,或者开拓其他投资新领域以弥补可能存在的协议存款方面的损失。在降息背景下,资金进入股市,带动股价上涨。若股市持续走高,也会带动投资资金集中于股市和基金的偏股型投连账户大幅升值。

  事实上,在降息过程中,虽然每年新增保费配置的固收产品收益率有所下降,但是新增固收投资相对于存量的投资资产,只是冰山一角。就总体投资资产而言,组合的投资收益反而能够跑赢市场的平均利率水平。“因此,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降息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整体利大于弊。”平安证券分析师缴文超分析道。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