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水解近渴,企业境外融资发出怎样警示?
——求解融资难题系列述评之一
新华网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刘铮、李延霞、张紫赟)央行两年多来第一次出手降息,剑指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由来已久的难题,随着经济增速下行“水落石出”更显突出。
当下,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借人民币国际化从境外低成本融资,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然而,远水解近渴毕竟不那么顺畅,对中国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发展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警示。
融资成本高迫使部分企业境外融资
一家国内知名家电企业,年销售额近千亿元,却没从境内银行借一分钱流动资金贷款,而是每年从香港融资40亿到50亿元人民币,融资成本只有百分之二点几到三点几,大约只有境内成本一半。
“境内融资成本太高,就算基准利率下浮30%我们都不借。国际竞争多激烈,不能因为融资成本输在起跑线上。”企业有关负责人快言快语。
境外融资已成为部分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破解融资难题、降低财务成本的有效手段。特别是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推进,在真实贸易基础上,国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从境外借入人民币,为境外融资打开了闸门。
合资企业亚太森博(山东)浆纸有限公司最近两年多来,已从境外贷款90亿元人民币。其中一笔单笔63亿元融资,创国内跨境人民币单笔借款纪录,借款期限长达66个月,年利率仅为4%。
“境外人民币借款已经为我们节省利息5亿多元。”亚太森博公司高级财务总监李建祥说。
境内外融资成本的巨大反差,投资者有着切身之痛。上海赛领基金战略研究部副总监方勇,对错失一个很有前景的海外投资项目遗憾至今。在这场与国际顶尖私募基金拼抢项目的激烈竞争中,赛领因融资成本比对手高4个百分点落败。“资金成本过高,严重阻碍了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投资竞争力。”
银行竞争不足直接融资短腿金融环境待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此次降息是非对称的,贷款利率降幅大于存款利率降幅,银行传统上最大的利润来源——息差的空间有所压缩。
“实体经济和金融业的利益分配存在明显问题。小微企业平均利润率不到2%,大量利润在金融领域,国民经济的利润应当有更合理的配置。”中国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张永伟直言。
数字无言,对比鲜明。9月初公布的2014中国500强企业榜单中,入围金融类机构的平均利润率是18.61%,其他实体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是2.24%;金融机构营业收入只占500强的12.23%,净利润却占52.98%。
就我国银行业而言,与实体经济的利益分配关系通过利率建立起来,通过准入门槛来维持。然而,大银行家大业大的特性决定了,很难俯下身子全心全意服务小微。可以与小微企业同成长的民营中小银行,却又因为准入等原因发展严重不足。
“小银行是小企业的天然盟友。美国有9万多家小银行,中国需要上万家小银行。”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一直在呼吁,大力发展民营中小银行。
在很多人眼里,融资就是找银行借钱,上市只有少数盈利能力强的企业能做,但实际并不应当是这样。全球电动汽车企业的翘楚特斯拉,13年中前10年亏损,但在亏损中上市,还接受了私募和风投的8次融资。
“发达国家企业融资70%是直接融资,30%是间接融资(贷款)。中国企业是反过来的,特别是小微企业间接融资占95%。要加速发展资本市场。”李子彬建言。
产能过剩创新能力弱企业亟待修内功
融资难融资贵,企业声音最大。不过,兼听则明。
“我们经常办融资问题座谈会,通常这种会前半部分是中小企业诉苦会,后半部分是对现行银行的声讨会。”做了三年多互联网金融的91金融CEO许泽玮这样概括道。
李子彬在大声疾呼金融服务好小微企业的同时,也坦承一点:濒临绝境的企业是没人理的。企业必须努力,让贷款人放心,让投资者有信心,不能总埋怨环境。
产能严重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亟待消解的痼疾。例如,我国粗钢产能已超过11.4亿吨,产能利用率仅70%出头,银行自然对钢铁乃至钢贸行业贷款避之不及。而钢铁行业只是产能过剩的冰山一角。受产能过剩制约,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已连续32个月负增长。
“利率反映风险溢价,实体经济的风险高,风险溢价就上去了。银行怕企业还不了钱,就提高利率,甚至惜贷。”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直言。
进入新常态后,中国经济增长不能再过于依靠投资和房地产,不能再搞简单规模扩张。寻找新的动力,努力提升创新能力,国家要积极引导,关键靠企业自身努力。
“企业不能再幻想忍过这一段,接下来还能像以前那样粗放扩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提醒,企业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同时应深化金融改革,双管齐下才能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