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进入了新纪元。沪港通“通车”已满一周,虽然证监会方面表示,沪港通下股票交易总体平稳有序,交易结算、额度控制、换汇等各个环节运作正常,并且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与推出之前的千呼万唤相比,沪港通首周秀意外遇冷令市场大跌眼镜,尤其以“南冷北热”成为议论的焦点。
记者根据证监会披露的公开数据对首周的成交数据、系统运行、制度安排等几方面进行了梳理。截至11月21日,沪港通下成交金额合计291.01亿元人民币,低于市场预期。
京华时报记者敖晓波
■关键词:成交数据
净买入持续缩水
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通车,首秀南北资金便分出高下。北上资金多方捧场,使得沪股通首日130亿标的使用额度仅半日就告罄。而南下资金首日却交易清淡。
尤其令市场大跌眼镜的是,随之而来的是南北双向资金均出现大幅降温的态势,净买入连续四个交易日持续缩水。沪股通连续五天的买入数据分别为130亿、48.45亿、26.2亿、22.76亿、23.41亿。
港股通一周数据更为惨淡,连续五天的买入数据为17亿、8亿、2.6亿、1.65亿、1.86亿。
首周成交291.01亿
全周交易结束后,根据证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成交方面,截至11月21日,沪港通下成交金额合计291.01亿元人民币。
其中,沪股通累计成交509485笔,成交金额252.31亿元人民币,净买入为236.40亿元人民币。
相比之下,港股通逊色不少,全周累计成交95379笔,成交金额38.70亿元人民币,净买入为29.28亿元人民币(以11月21日的人民银行中间价0.79148计算)。
北上资金青睐大盘蓝筹
根据市场数据显示,沪港通开通首周,从北上资金沪股通的投资喜好来看,大盘蓝筹备受青睐。买入靠前股票清一色为航母级公司。除了上证180等五大指数样本股以及基金第一重仓股的乳业龙头伊利股份成为沪股通首单交易标的之外,沪股通全周净买入额排名靠前的还包括大秦铁路、上汽集团、贵州茅台、中国平安等。
星石投资首席策略师杨玲表示,沪港通将逐渐缩小两市差异,价值投资理念进一步发扬光大,A股机会或在新蓝筹。
■关键词:换汇机制
中国结算实施统一换汇
沪港通推出首周,市场争议之声不断,其中最大的争议就是关于沪港通参考汇率差异较大、投资者买卖港股会受到汇兑损失。
对此,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从换汇情况看,港股通下换汇机制以“净额换汇、全额分摊”为运行原则,相对于全额换汇,最大限度降低了市场整体换汇成本、减少了换汇可能导致的离岸汇率影响。由于中国结算实施统一换汇,普通投资者可因此获得适用于机构的更优汇率。
举例说明:以11月19日为例,港股通下成交总金额为4.96亿港元,其中买入成交金额3.81亿港元,卖出成交金额1.15亿港元;“净额换汇”涉及的交易类资金为2.66亿港元,占成交总金额的53.63%。也就是说,投资者不需要就全部的成交金额进行换汇,只需就其中一部分进行换汇,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换汇成本。当日,投资者卖出港股的实际结算汇率(即买入结算汇兑比率)为0.78873,买入港股的实际结算汇率(即卖出结算汇兑比率)为0.78927。而当日在岸市场银行柜台牌价为买入价0.7877、卖出价0.7907,离岸市场柜台价格更高达买入价0.7852、卖出价0.7928。
可以看出,当日买入结算汇兑比例比在岸柜台牌价优惠0.1%,比离岸柜台价优惠0.4%;卖出结算汇兑比例比在岸柜台牌价优惠0.2%,比离岸柜台价优惠0.4%。
■关键词:市场监察
对股票交易实时监控
从市场监察情况看,两地交易所对沪港通下的全部股票交易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了全天实时监控有关交易行为、持股比例、总额度和当日额度等重要指标。
此外,投资者教育方面,证监会组织上交所和中国结算,针对投资者和媒体的关注热点,通过官网、微博、微信等方式,及时做好有关解释说明工作。其中证监会以“沪港通微讲堂”的形式,对投资者普遍关心的30个主要问题作出了解答。上交所发布了“港股通投资者百问”,中国结算针对港股通换汇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证监会将密切关注沪港通运行情况,加强跨境监管工作。确保沪港通试点平稳有序推进。
■业界反应
首周秀遇冷出乎预料
多数券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推出之前预约开户比较踊跃,所以港股通首周遇冷确实出乎预料。总结下来,主要由于内地投资者风险意识很强,再加上港股很多交易规则与A股不一致,因此,港股通表现得相对冷静。相比之下,沪市集中着中国内地国民经济中流砥柱的大盘蓝筹股,近年估值一直偏低,对外资有一定吸引力,这也是沪股通相对活跃的主要原因。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也表示,沪港通是长期机制,不是赚短钱的机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感谢您访问京华网 www.jinghua.cn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