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注意到,康师傅虽然隶属于顶新集团,但是康师傅的事业是从在中国大陆制造和销售方便面开始的——公司是在天津创立并在大陆市场和销售的面向大众、关系民生的消费类公司。
早在1996年,公司就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依附于香港这个国际化自由资本市场,成为一家投资者来自世界各地的公众公司。从上市至今,康师傅股价已经累计涨17倍、年化收益率26%。
而虽然涉入台湾地区发生问题油品事件的部分公司和康师傅同属于顶新集团,但是由于企业经营的独立性以及康师傅并未采用台湾地区原料,因此不少机构并没有因为此事件而调整康师傅的评级。
核心竞争力被资本市场看好
笔者了解到,康师傅主要在大陆从事生产和销售方便面、饮品及方便食品。集团于1992年开始生产方便面,并自1996年起扩大业务至方便食品及饮品。
2012年3月,公司进一步拓展饮料业务范围,完成与百事中国饮料业务之战略联盟,开始独家负责制造、灌装、包装、销售及分销百事在大陆的非酒精饮料。
近年来,由于食品饮料所处的行业是拉动经济(内需消费)的主力,并且市场的广阔和巨大潜力也让康师傅被投资者所看好。
近日国泰君安关于食品行业“沪港通”专题系列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康师傅收入、市值、股价回报率、PE均高于竞争对手。从上市至今,康师傅股价累计涨17倍、年化收益率26%。
报告指出,康师傅有非常明显的核心竞争力,在产品创新能力和渠道拓展能力方面均很优秀。而在盈利水平上,从历史上净利率、营业利润率、ROE看,康师傅均占有优势,显示出较高的盈利水平,并且各个品类在市场占有率方面也领先,处于有利的地位。
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康师傅之市值为162亿美元,并且已被纳入英国富时指数中亚太区(除日本外)的成分股、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香港成分股指数及恒生指数蓝筹股行列。
而自2008年起,康师傅控股因其稳健的财务记录及出色的管理和创业技能,已经连续6年被福布斯评为“亚洲50强”上市公司,并在2014年入选福布斯全球百家最具创新力公司榜单。
专注大陆市场
康师傅虽然源自于顶新集团,但是康师傅的事业是从在大陆制造和销售方便面开始的。多年来,康师傅专注于开拓大陆市场,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产品策略,来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
笔者了解到,面对中国大陆的市场,康师傅采取了极具针对性的分销渠道建设,全力推进全渠道、扁平化的“通路精耕”战略,使得平均每个销售渠道的收入贡献水平从2002年的2.2万美元上升到了2013年的7.65万美元,加上客观上中国大陆市场快速增长的食品饮料消费需求,康师傅迅速将自身在食品饮料快消领域的先发优势转化为市场渠道优势。
此外,在产品方面,康师傅针对方便面、饮料和方便食品三大业务群制定了全面的策略,包括市场价位定位、品类创新、口味创新、包装创新、营销理念和手段创新等方面,尽全力引领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对于市场新的变化,采取有重点的快速跟进策略,如推出“老坛酸菜”系列等。
公司方面表示,公司将不断完善遍布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令新产品更加快速、有效地登陆市场,使得集团产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截至2013年12月底,本集团共拥有566个营业所及75个仓库以服务33504家经销商及110355家直营零售商。
在多年的耕耘下,康师傅品牌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不仅如此,康师傅品牌亦荣获Interbrand(国际品牌集团)评审的“台湾国际品牌价值调查”第二名,品牌价值高达14.98亿美元,这已是康师傅连续11年于此调查获得前五名。
今年3月份,“最佳品牌”揭晓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康师傅获德国品牌协会颁发“最佳产品品牌”及“最佳食品与饮料品牌”两项奖项,该活动旨在推广成功且具创新性的品牌管理。
“这些荣誉的获得,除对康师傅品牌力及竞争力的肯定外,更激励我们不断努力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美味及安心的产品。”康师傅方面表示。
顶新事件后多数机构维持评级
笔者注意到,虽然台湾地区油品事件让康师傅受到了舆论的波及,但是不少评级机构并没有因此调低康师傅的评级。
知名评级机构穆迪表示,康师傅姊妹公司出售问题食用油事件对康师傅的Baa1评级,以及稳定展望并无影响。
该行给出的理由是,尽管正义公司和康师傅均为顶新集团的子公司,正义公司和康师傅的业务经营与原材料采购均彼此独立。更重要的是,康师傅并不从台湾地区采购任何食用油或其他产品原料,并且其所有收入和现金流均来自中国大陆。
另一方面,穆迪认为该丑闻将对康师傅带来一定的声誉风险。对此该行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尤其关注康师傅是否出现库存流动放缓,以及康师傅在大陆方便面市场的份额是否出现下降,因食用油是方便面产品的一种主要产品原料。
截至目前,穆迪注意到康师傅经营情况良好,今年7月至9月,该公司并未出现销售或库存流动放缓的情况。此外,即使销售明显下滑,康师傅所持现金水平充足,应足以维持其6个月左右的运营费用。
而另外一家国际机构德银也表示不预期此次事件会对康师傅业务构成任何实质影响,相信康师傅股价短期内会回复正常,评级维持‘中性’。
康师傅“内部邮件”举三条事实 例证公司大陆产品安全
在今年台湾地区油品事件爆发之后,舆论一时将同样是顶新集团旗下的味全、康师傅等品牌推到了风口浪尖,消费者顿感无所适从。对此,康师傅方面表示由于关于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相对混乱,公司发表声明表示康师傅与台湾地区油品事件并无直接关联。并且,康师傅在大陆生产与销售的产品并未涉及台湾地区油品事件,亦未从台湾地区进口相关油品。
而除了康师傅的公开声明,笔者注意到,康师傅食品控股内部向公司员工发布内部邮件,再次说明事件的缘由与发展,列举出大陆相关产品安全的三条保证。
而实际上,笔者获悉,康师傅多年也在供应商、产品生产流通、追溯系统等多方面采取多项措施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大陆产品安全的三大基础
10月14日,康师傅发布声明重申其运营的独立性,以及其大陆产品的安全性。
“康师傅与台湾味全、正义公司、顶新制油为独立经营法人,并无直接关联。”康师傅表示,“康师傅在大陆生产与销售的产品并未涉及台湾油品事件,亦未从台湾进口相关油品,在大陆生产与销售的产品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安全无虞。”
此外,公司也表示,已于2014年10月13日终止对台湾味全公司的康师傅商标授权,台湾味全公司不得再以“康师傅”为品牌在台湾地区生产与销售方便面产品。
而在康师傅给公司员工的内部邮件中,则列举了三大“事实基础”,强调问题猪油事件始终仅限于台湾地区市场,大陆市场对于食品企业生产资质要求更加完备,有国家标准层层把关,经过持续溯源排查,进一步确认供应商制作猪油的原料均来自本地,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因此大陆生产的产品安全无虞。
很显然,康师傅油品原料从未从台湾地区进口,是强调公司大陆产品安全的第一个基础,根据表示,中国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的不同监管制度,也保障了大陆生产产品的安全性。
根据表述,在大陆,所有生产型食品企业都需要取得政府核发的“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志”,也就是大家熟悉的“QS”标志。每年,企业还需要接受严格的证后监督检查,若发现有严重不合格项就会被吊销QS标志。在台湾地区,食品企业采行的是自主管理,相关单位并不直接介入监督环节。不同的监管制度也就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们更透过持续溯源排查,进一步确认供应商制作猪油的原料均来自本地,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这是康师傅能够再三强调大陆生产的产品安全无虞的第三个事实基础。”
积极应对舆论挑战
除了列举事实证明大陆所生产的产品有安全保障之外,邮件中再次表达了康师傅对于有关此事件的错误言论的愤慨与无奈,称市场信息纷乱短期势必无法避免,但康师傅坚信唯有基于事实、基于科学,食品安全才能被确保。
邮件中称,预料各式纷乱的信息很难在短期内被平复,因为情绪性的言语扰乱了理性思辨的能力。康师傅仍坚守:任何扭曲信息诋毁康师傅的错误言论绝不姑息,任何趁火打劫的投机行为绝不放纵。
而实际上,在此之前,市场上就已经有相关康师傅使用 “馊水油”的相关言论,针对不实谣言康师傅曾多次发表声明,谴责,并强调追究法律责任的决心。
对于一系列的风波,在内部邮件的最后,表达了康师傅作为行业领导者的责任与信心,“我们没有理由回避任何的挑战,而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应对,基于让事实说话,让科学说话的原则,勇敢迎向前去。”康师傅在邮件最后写道。
多措施保证质量安全
目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台湾地区问题油品事件在相关单位清查后,并误伤到康师傅,显见食品安全相关议题的重要性有进一步提升的必要。
根据康师傅方面的表述,作为方便面行业的领头羊,围绕“一个核心,六个放心”运作,以食品安全为核心,通过在供应商选择、产品原料、生产环节等严格把关来保证食品安全。
具体来看,公司在供应商方面推动供货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在生产环节关键控制点监控、对成品进行严格检验管理、对流通领域以及质量体系进行管理,此外,公司还建立MIS管理信息系统,构建质量信息在线共享平台,来确保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而在具体的管理方面,公司还六西格玛管理,精进产品质量,并启动追溯系统信息化建设,提升产品追溯能力,以持续推动食品防护管理机制,降低食品安全意外风险。
而除了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可靠的产品,康师傅作为企业公民也在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笔者从康师傅官方网站上看到,几乎每个月康师傅都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动。例如今年10月份,公司到天津泰达国际养老院走访慰问,今年9月份,雅安地震灾区7个“康师傅安康图书馆”建成;今年8月份,公司参与鲁甸灾区救助等等。
公司表示,秉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回馈社会,永续经营”之道,以不同的方式去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如助学、抗洪、扶贫、环保、支持体育活动等,让企业及社会同步健康发展。
具体来看,食品企业除了积极响应“从农田到餐桌”,对产品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同时精进生产效能,符合绿色战略外,更多面向关注社会热点议题,更是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重中之重。
观|察|评|论
康师傅屡遭“身份”质疑“异类营销”能够撼动行业龙头地位?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包括康师傅在内的不少扎根于本土的企业不约而同在网络舆论场上受到了莫名的挑战,为“不实传言”头痛不已的这些企业也不得不开始通过法治之路进行维权。
而康师傅也表示,公司近期被“恶意诋毁”,其中就体现在,个别人员及组织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方式污蔑康师傅公司为日资控股,参与“钓鱼岛”事件等等。
实际上,这不是首次出现类似的言论,早在2012年9月,康师傅是日资企业的谣言就开始在微博与手机短信上出现,而从此之后,几乎到每年的9月特殊纪念日之时,总会在网上出现“抵制康师傅”的言论,不仅如此,这几年“不实传言”的传递渠道也随着微信的风行,在不同的朋友圈以及公众账号中,以版本各异,内容雷同的方式不断被重复着,异于常理的流传模式,更像是有人幕后主导,希望借用民众情绪,一直吹着“抵制日资康师傅”的号角。
“这样的规律性的‘不实传言’,多是为了打击特定企业所做的行为,有些已经构成诽谤罪”,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教授沈幼伦对笔者表示,“但是,这样的行为并没有真的动摇这些企业的行业地位”。
沈幼伦表示,企业的市场份额,是由企业雄厚的自身业务水平决定,消费者自有判断,不是“传言”就能摧毁的。
其实,随着自媒体的崛起,如何解决自媒体的传播环境一直困扰法律界,而有关自媒体传播的法律界限问题,也终于在近期有所进展。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同时发布8起典型案例,对利用自媒体等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及程度的认定,以及非法删帖、网络水军等互联网灰色产业的责任承担作出明确规定。
有关《规定》的出台,正好与近期受网络“不实传言”困扰的多家企业纷纷选择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维权有着相互支持的意味,相较于早些年“网络黑公关”横行,企业只能透过公安部门介入调查才能有效遏制行业恶斗相比,《规定》显示不论是恶意传播“不实传言”的一方需面临民事损失求偿的法律责任,企业也能在法律的保障下,更及时主张应有的权利,还原事件的原貌。
沈幼伦认为,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歪曲事实行为的性质就涉嫌造谣惑众。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虽然人们拥有对事件的自由评论权,但是毁坏他人名誉、造谣生事,就已经涉嫌诽谤,轻则民事赔偿,重则应该进行刑事追责。
根据笔者梳理的 “抵制日资康师傅”系列文章出现频率来看,基本上在每年抗日战争纪念日前后开始爆发,如7月、9月等一些关键日期前后;而在次年年初,类似传言慢慢停息。
有公开资料显示,在微博论坛上,“抵制日资康师傅”系列文章从2012年10月首度出现高峰后,2013年与2014年又分别在6月出现顶峰。而微信的公共账号,自2012年12月出现日资门相关信息后,截至2014年8月底共有多达2505个公众账号发布康师傅日资内容。单2014年7月一个月,微信公众账号就有701则与“康师傅永别”的“不实传言”,占总量的28%。
面对有规律的“抵制日资康师傅”言论,沈幼伦认为,有人刻意为之的机会非常高。康师傅相关工作人员向笔者表示,近几年,康师傅接连接到不少恶意事件,比如粘贴煽动抵制情绪的文宣在康师傅产品上;在各超市及高校大量分发诋毁该公司内容的贴纸和传单;制作误导消费者的横幅鼓动消费者抵制公司产品;大量透过隐蔽的消息来源,在微博和社交网路平台发放诋毁公司的言论。
为何选定7月和9月作为酝酿谣言的时间段,主要是由于方便面行业在九月会进入传统的旺季,如果能在销售旺季之前透过谣言让渠道经销商或消费者对康师傅的产品产生疑虑,自然就有机会阻挠经销商进货,特别在校园的封闭式通路中,学生就不容易买到康师傅的产品。而“不实传言”四处传播的微博微信平台又恰巧是学生最常使用的手机通讯软件,而学生也是方便面主要的消费群体之一。
但是纵观康师傅的2012年到2014年上半年的财报可以看出,康师傅的业绩并没有因为“日资”传闻而有所下滑。有效的大力促销搭配成功的新品策略,康师傅2013年业绩在整体行业成长出现挑战的基本情况下仍交出不错的成绩,而这样好的势头也延续到2014年上半年,与同期公告巨幅亏损的同业有着明显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