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5亿快件:电商的狂欢 快递的灾难

2014年11月12日 07:11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随着“双十一”的到来,全国数以万计的快递网点开始变得忙碌。重庆某国内快递加盟商李林(化名)昨日(11月11日)估计,“‘双十一’当天,其区域负责的快递量比往常多了40%。”

  近日,国家邮政局预测,今年“双十一”期间快件业务量将达到5亿件。

  电商天量大单砸向快递业的同时,也给快递企业成本带来巨大压力。“今年快件最高峰量预计一天要达9000万件,目前全国平均每天量达到3000万件。‘双十一’对快递行业的压力,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会维持这种状况。”原中国快递协会副秘书长邵钟林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而原本就属微利的快递业,“双十一”期间的盈利状况更为堪忧。有快递企业人士称,以价换量和抢市场的背后,有着“赔本赚吆喝”的无奈。

  配送能力考验快递业

  11月11日,成都难得的艳阳天。午后,韵达快递成都某网店现场几位工作人员却十分忙碌,不断重复着分拣包裹、核对信息等工作。现场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这只是平时的量,“‘双十一’的货,大约要明后天才会到。”

  申通店一位从事快递行业多年的工作人员向记者称,“以往年的经历来看,‘双十一’的派件量可能会在平日的基础上增加近一倍。”

  国家邮政部门预计,今年“双十一”带来的快件将超过5亿件,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五成。电商天量大单砸向快递业的同时,也给快递企业成本带来巨大压力,首先就是配送能力的考验。

  “有的地方已经有通宵操作离库,今天的量比平日增长了60%左右。”圆通快递西南区一位人士昨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

  中通快递四川公司总经理孟峰亦透露,“截至11日下午2点统计,区域公司总出货量已达13万套,平常每天的量也就15万~16万套左右。”

  “今年快件最高峰量预计一天要达9000万件,目前全国平均每天的量达到3000万件。‘双十一’对快递行业的压力,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会维持这种状况。”邵钟林指出。

  盈利水平仅在5%左右

  为了应对“双十一”带来的爆仓隐患,快递公司需提前准备,有的甚至从春节后就开始了。

  前述圆通快递西南区人士对记者透露,按照比去年“双十一”增量60%~70%预算,该公司在上半年就做好了仓库、车辆、人员的增量准备。

  每一项的投入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该人士坦言,“快递费没涨、时效要求高、业务量又暴涨,投入肯定大,利润下降也是显而易见的。”

  某快递公司四川地区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短期租赁的仓库每个月约30万元;分拨中心的员工要增加700人,11月人员成本约增加200万元;再加上为增加发货频次而增加的车辆路费、油费,“‘双十一’期间的成本增加了400万元,公司是不赚钱甚至亏钱的。”

  这些成本又不是短期能收回来的。“购物节一过,多出来的仓库、人员还要花时间来消化。”一位快递公司区域高管表示。

  “‘双十一’是电商的狂欢,快递的灾难。”孟峰不禁戏言。他透露,公司为“双十一”和“双十二”做准备,中通四川的成本投入在1100万元以上,预计回收期在第二年。

  事实上,门槛低、竞争激烈、利润微薄,是快递行业存在已久的现状。业内人士表示,快递公司向电商收取的费用每单约4~5元,除去成本每单只赚0.3~0.5元,盈利水平仅在5%左右。

  “5%左右的盈利水平是行业普遍水平。”孟锋坦言,面对极低的单件利润,快递公司必须以量换盈利。

  电商盛宴留难题待解

  在“双十一”之后,快递行业也面临着一些遗留问题。

  “‘双十一’结束后,人员、仓库都增加了,怎么处理?‘双十一’对快递的影响可能要11月25日才完全过去。”前述某快递四川公司高管坦言。

  目前,几家主要快递企业电商件的比重均超过70%,对电商件的过度依赖,也使得快递企业在产业链中趋于弱势。

  “行业平常出现的一些现象是,一些电商把日常的钱留在自身,没有更多交与快递企业,使得后者盈利能力偏低。”邵钟林指出。

  国家邮政局负责人近日也曾向媒体表示,当前快递行业对电商的依赖性极强,快递企业的“微利化”和“无利化”,既源自于行业内的恶意竞争,也源自于上游电商的“有意压榨”。建议国家出台相关规定,把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这样对快递企业来说也有提升服务的动力。

  孟峰则指出,整个快递行业目前也面临着诸多难题,比如货物存放难、进小区难等。“现在在一些城市小区的平台,快递公司若想要进去,还要交费。”

  “快递企业压力不小”,孟峰还表示,快递行业面临着车辆进城难、停靠难、厂房租赁难以及招工难。“快递人员社会认可度不高,虽工资水平不低,但人们往往不愿意做。”孟锋直言。

  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也表示,中国的快递公司几十家,加上下面的加盟商几万家,都有竞争,所以产业集中度低。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