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信托产品不走高端路线自降投资门槛至50万

2014年10月15日 08:06    来源: 金融投资报    

  信托作为一种收益高、投资领域宽的理财产品,一直以来深受高净值人士的欢迎,由于长期以来定位于高端,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却显得比较神秘。

  然而记者发现,在大资管时代,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一直走“高大上”高端路线的信托市场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已在业务领域、资金运用方式上、购买起步门槛上等多方积极探索加以创新和转型。

  小额信托产品悄然增多

  相较一般的理财产品而言,信托产品因其低风险,并能够提供稳定的收入回报,一直以来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然而100万元的投资门槛却让众多普通投资者可望而不可及。虽然最近两三年,不少机构通过设立TOT产品(信托中的信托)将信托投资门槛最低降到了几万元,但不少TOT产品涉嫌违规建资金池,在“99号文”的压力之下又不得不收紧此类业务。

  记者发现,在TOT产品受到严厉监管之下,部分信托公司为了更好地募集资金,今年以来已推出了50万元起步的主动管理型信托计划产品,平均每月数量达到了3-4只。截止到9月底,此类信托计划已有30余只,其中在9月份50万元起步的此类信托计划就有7只,规模共计3.9亿元,分别由四川信托和山东信托发行。另外,进入10月份后,中航信托又发行了一款50万元起步的信托计划——天丰富贷系列结构化信托。

  记者发现,就投资领域来看,此类小额信托计划主要投资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AA+级企业债务,以及证券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计划和艺术品领域。昨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四川信托,一工作人员表示,购买这起步门槛降至50万元,并不意味着信托投资门槛降低。“按规定,投资者购买信托产品,需要投资者出具资产证明,证明本人有100万元以上的金融资产。”

  业内人士介绍,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募集资金难度较大,降低信托计划购买门槛,一方面是为了快速募资,另一方面是这种小额的信托计划,信托公司运行起来更有主动性,更加方便灵活。

  平均收益创出年内新高

  “刚性兑付”和高收益率一直是信托产品最诱人的卖点。不过在大资管时代,随着融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宽,信托产品的收益就开始下降,尤其是去年上半年随着信托整体预期收益率跌破8%,信托产品的吸引力随之便出现了下降。

  记者发现,进入2014年后,信托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又重回上升通道,并不断创新年内新高。相关数据显示,3月份以来,信托行业整体平均收益率就一直处于稳定的上升状态,到9月份底时,信托产品的整体平均收益已突破9%,达到了9.11%,较年初有了大约10%的上涨,创下了今年年内最高。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业人士看来,今年以来信托产品的整体收益大幅回升,是因为自去年来,信托市场频发兑付风险事件,投资者对信托投资就更加谨慎,信托公司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不得已提高了新发行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另外,随着信托公司风控标准日益趋严,信托公司主动提高业务门槛,造成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这也导致了信托产品收益率的上升。除此之外,基础产业类信托的收益大幅走高、房地产信托产品收益居高不下,以及工商企业类和金融类信托产品的收益上涨,均对提升信托产品整体的平均收益。

  数据显示,今年年初,基础产业类信托产品的平均收益为9.11%左右,到9月份基础产业类信托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已升至9.5%的水平。而房地产信托产品的整体收益率则一直维持在9.5%以上的水平。

  证券投资产品逆势飙升

  今年以来,在国内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以及监管层来控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信托市场较几年相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降温,尤其是进入三季度后,信托市场融资规模已是连续三个月“瘦身”,其中9月份融资规模更是创下了年内新低。数据显示,9月份新发行集合信托产品融资规模仅为645.58亿元,较8月大幅下滑31.16%。9月份新成立的集合信托规模为684.95亿元,同比下滑超过20%,为近两年以来除春节月以外的最低融资规模。

  然而,来自用益信托的统计数据显示,相比整体下滑的信托市场,证券投资类信托可谓逆市飙升。数据显示,在今年5月份,新发行的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融资规模独占鳌头后,其规模就持续上升,到8月份发行规模突破了90亿元,而9月份发行规模更是接近百亿元大关。数据显示,9月份共发行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150只,占整个发行总量的32.1%,其融资规模为99.3亿元。

  格上理财信托研究员王燕娱认为,5月份以来,证券类投资信托产品不断升温,主要与A股市场的持续回暖有关。但四季度股市可能会面临一些调整,但从长期来看,目前股市处于长期慢牛的起点,是目前大类资产配置的最好方向之一。因此总的来看,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还会随着股市行情的好转火爆一段时间。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