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单一存款到多元化理财 居民打理"钱袋子"变迁

2014年10月04日 09:42    来源: 新华网     吴雨 李延霞

  新华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吴雨、李延霞)当看看电影也能投资赚钱,通过手机可以分分钟知道账户盈亏,足不出户便可以上网理财,如果您还只知道一发工资就去存定期,或是通宵排队买国债,那就需要提醒您,请让理财计划跟上时代节奏吧!

  “我身上几乎不带现金,但永远带着两张卡,一张用于刷卡购物,另一张用于银行理财。”“80后”姑娘小杜得意地告诉记者,“玩转”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方式的她,永远能最先踩上时下理财的新节奏。

  在北京从事文化行业已有五年的小杜,基金、理财、股票账户一个都不能少,每月工资除了日常开销外,60%的钱直接转入银行的理财账户。“我们这一代人,投资渠道很多,在适当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多种理财方式。”

  可如果让小杜回到她父母当家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可就没有这么多理财产品可供选择了。

  小杜的父亲老杜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他告诉记者:“那时我们家的钱基本都是存定期,目标就是保本,觉得银行是国家的,最保险,因此每次一发工资留足日常开销就都存起来。”

  农行北京分行理财师吕鑫介绍,建国以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唯一可以勉强成为理财产品的是凭证式国债,老百姓称之为国库券。“凡是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人都应该对下面的场景有深刻的记忆:在银行的柜台前排起长长的队,原因是发行国债或者国债到期了。”

  因此,当年的邮票市场十分火爆,因为投资市场无法满足闲置资金的投资需求,因此被大量挤进邮币市场,也只有在那种市场环境下才会出现全国投资君子兰、全国养鸟的奇特景象。

  不过,自2000年开始,小杜一家人发现,银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第三方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小杜开始“试水”基金产品,老杜已经不用排队买国库券了,连小杜75岁的姥姥也终于有了第一张银行卡,可以领取养老金。面对手里越来越多的余钱,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让“钱生钱”。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介绍,近年来,广大居民对理财的需求与日俱增,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屡创新高、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去年到期支付的银行理财产品为投资者带来4500亿元的收益,同比增长50%。

  吕鑫表示:“相比于新兴的理财渠道,以往的银行、证券、基金等产品反而显得更为传统。”随着理财节奏的不断变化,互联网金融的热点也在不断变化。阿里巴巴的余额宝也只能“独领风骚”一时,“宝宝”们蜂拥而起,而P2P网络融资产品又盖过了“宝宝”们的风头。

  不过,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专家指出,随之而来的是新兴理财渠道给金融安全监管带来新的挑战。目前余额宝收益率的下降和P2P业务的整顿也说明了这一点,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对新兴理财渠道加大了监管力度。

  “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理财,我自己也明白,即便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也不是包赚不赔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小杜说,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都在接受风险意识教育,相信在科学的监管下,百姓的理财渠道会越来越广阔,越来越规范。


(责任编辑: 韦伟 )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从单一存款到多元化理财      2014年10月09日
  • · 天顺风能2013年逾20次投资理财      2014年09月30日
  • · 9月下旬54家公司公告167亿元理财      2014年09月30日
  • · 问理财本周值得投资的基金名单      2014年09月29日
  • · 问理财上周值得投资基金居涨幅前列      2014年09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