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等三部委共同发文祭出的存款偏离度监管指标引发了银行业的热议。
因受存贷比等监管红线的束缚,商业银行在季末、月末存款“冲时点”的现象已经存在多年。为了在较短的期限内组织到符合要求的存款,不少商业银行甚至会采取高息揽储、延迟支付、以存转贷等一些非常规的手段。这些手段不但干扰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资金成本,进而推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如今监管部门对存款偏离度指标出台明确要求,是期望能熨平季末的流动性波动,终止非常规的揽储方式,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存款偏离度管理的监管要求中除了从数据层面给出月末不超3%的上限,还明确禁止了商业银行设立以时点性存款规模、存款市场份额等为根据的考核指标。同时,以贷开票、同业业务倒存、高息揽储等8种非常规的提高存款数据的做法亦被再次明文叫停。
然而,这样一项看起来非常及时且对症下药的监管新规,却遭到了许多来自业界质疑的声音。
由于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的要求并未发生变化,银行为保持利润增长所投放信贷量所需匹配的存款也不会由此下降。因此,不少业界专家认为,存款偏离度指标的考核治标不治本,最终效果可能是将原来的时点波动变化为时段波动。
对于企业融资成本的变化,则更有专家认为,存款偏离度的考核需要银行在平时就做好存款维护,日常维护存款的成本可能比月末突击拉的成本更高,或将导致存款变得更加昂贵和稀缺。
同时,在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的当下,在揽储方面存在一定弱势的中小银行会否集体遭遇存款偏离度难达标也是业界关心的问题。也许是出于对此的考虑,在存款偏离度管理的规定中,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只被要求参照执行。
不可否认,这样一项较为明确的监管指标出台,将从某种程度上改变商业银行“冲时点”的行为,阻止某些不合规的揽储方式,督促商业银行加强日常的流动性管理。但是,如果不从造成存款偏离的根源着手,当前的约束难免会在未来被再次瓦解。
我们认为,在存款偏离度指标治“标”的同时,应加快步伐推动商业银行转型和金融监管改革。只有当商业银行的利润不再过度依赖信贷规模增长和息差收入,只有当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的考核办法更符合当前的实际,存款偏离才能从根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