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迷你基金谢幕非只清盘一条路 转并关值得期待

2014年08月20日 08:45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真的就退市了?有点不敢相信。”听到汇添富理财28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主动终止基金合同的消息,北京一位基金经理深感意外。有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国内首只主动清盘的公募基金,汇添富无疑在我国基金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意义不言自明。

  然而,记者采访多家基金公司后获悉,多数基金经理认为,清盘并非迷你基金“谢幕”的不二选择,根据《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迷你基金在管理运作中当持有人与金额未达到管理层规定时,可以采取转换运作方式、与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终止基金合同三种解决方案。

  众多迷你基金耗费资源

  据了解,汇添富理财28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仍处于盈利状态下,为避免与公司另一只基金产品同质化,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宣布终止基金合同,打响了国内首例公募基金主动清盘的“第一枪”,业界纷纷“点赞”。

  对此,深圳市一家基金公司表示,“迷你基金在管理运作不符规定时主动退市,从公司角度出发,暂时能避免耗费人力、物力资源,但长远来看,对公司清誉依然会造成一定影响。”

  天相投顾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二季度末,纳入统计的1712只基金中,净值规模低于2亿元即普通基金成立门槛的有499只,占近三成;而跌破5000万元警戒线的多达133只,占基金总数的7.7%,比去年底的69只增多了近一倍。在众多“迷你基金”中,规模最小的10只基金年中净值不足1000万元,最小的只有243.64万元。

  根据《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连续二十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二百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定期报告中予以披露;连续六十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

  对症下药

  “除清盘之外,还有很多可选择的方法,并不一定非要退市。”诺安基金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经理夏俊杰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鼓励创新进行转型,如可以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改变投资方法、范围等,转型成其他受投资人欢迎并且具有发展前景的基金产品。”

  夏俊杰认为,在政策的支持下,可根据公司自身情况,迷你基金在面临管理运作中出现的问题时,选择转型或是与其他产品进行合并。据悉,自今年8月8日起实施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当基金份额持有人及规模不符合要求时,可以采取转换运作方式、与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终止基金合同三种解决方案。

  今年以来,成功转型的迷你基金不在少数。如大成中证500沪市ETF联接基金于今年1月24日正式“华丽变身”,转型为大成健康产业股票基金,成为第一只成功转型的迷你基金。此外,陆续有长盛同祥主题基金转型为长盛战略新兴产业基金、长信中短债转型为长信利稳纯债基金等成功“变身”的范例。

  值得注意的是,长盛上证市值百强ETF联接基金转型为长盛电子信息主题灵活配置混合基金,成为业内转型最快的产品。据了解,该基金从成立到决定转型尚不足一年。

  而去年华安基金短期理财债基“双月鑫”也通过持有人大会,改名为华安月安鑫短期理财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运作周期由原来的“双月滚动”改为“单月滚动”。市场人士分析,为了扩大规模、节约管理费用,“双月鑫”实则与旗下另一只投资范围、投资方式、投资策略都趋同的产品“月月鑫”进行合并。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认为,“基金合并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大有裨益,除了规模扩充外不会有其他影响,还可以降低公司管理成本。对于持有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基金人士表示,在目前市场环境中,转型与合并仍是迷你基金的首选,此类案例日后或将继续增加。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多家基金中期业绩出炉      2014年08月20日
  • · 新基金募集开打闪电战      2014年08月20日
  • · 基金拟主动退出之举具示范作用      2014年08月19日
  • · 基金二季度隐形重仓150只个股      2014年08月19日
  • · “迷你基金退市”破局 或将常态化      2014年08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