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迷你基金退市”破局 或将常态化

2014年08月19日 08:40    来源: 投资快报    

  迷你基金退市终于破局,和此前羞羞答答的合并相比,这次是实打实的终止。8月16日,汇添富公告显示,汇添富基金公司将于近期召开持有人大会,讨论《关于终止汇添富理财28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有关事项的议案》的事项,标志着国内首只迷你基金主动退市拉开序幕。

  汇添富首吃螃蟹

  记者发现,汇添富短期理财28天退市并非规模原因,截止今年第二季度,汇添富短期理财28天规模为1.34亿,远在规定的5000万元警戒线之上。从业绩来看,汇添富短期理财28天表现良好,截至8月13日,A类和B类自成立以来总回报分别为7.55%和8.0%,均为基金持有人赚得了跑赢业绩比较基准的正回报。

  汇添富方面表示,此次主动关闭28天基金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虽然理财28天基金的规模远在警戒线之上,但是确属于“迷你基金”之列,从维护基金持有人利益和角度出发,公司决定关闭该基金;第二、汇添富最初推出理财28天产品原本是为了方便投资者安排投资周期(28天为4周),但在实际运作中发现较早推出的理财30天产品更契合投资者的申赎习惯,而这两款产品的期限较为接近,因此选择关闭28天产品来更好地节约资源。

  其实本月早些时候,大成基金旗下子公司大成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大成国际”)曾宣布,旗下2只在港交所上市的ETF基金将于9月17日起终止交易,原因则是产品因为总资产净值过低触发终止协议。大成国际8月7日在其官网公告,将会结束在港交所上市的大成中证香港中资民企ETF及大成中证香港中资央企ETF。根据公告,这2只ETF基金资产净值(截至8月5日)都远低于1亿港元,其中中证香港中资民企ETF资产净值为315.7万港元,而中证香港中资央企ETF的资产净值为384.4万港元。大成国际表示,根据2只ETF的信托契据规定,若每只子基金的总资产净值少于1亿港元,信托及基金经理有权通知受托人终止相关基金。

  退市或将常态化

  从行业角度看,汇添富理财28天的主动退市或将引领一轮“退出潮”。近年来,基金创新风起云涌,在行业迅速扩容的同时,也带来了产品规模的两极分化。同花顺数据显示,截止今年二季度末,共有130只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清盘线,同时约有500只基金低于2亿元。迷你基金占用了人才、渠道、市场等宝贵资源,已成行业“负担”,业内有识之士早已呼吁“退市”,多只迷你基金的转型也释放着行业革新的冲动,但是先迈出“退市”的惊人一步,着实需要胆识和勇气。在此背景下,汇添富理财28天的破局之举值得赞许。

  监管层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法规也折射出鼓励迷你基金“关停并转”的思路。2012年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深化基金审核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提到“鼓励建立基金退出机制”,而去年6月开始实施的新《基金法》明确了此规定,今年7月刚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中则进一步细化了实施合并退出的各项主要原则。可以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基金业正不断向着放宽市场准入和完善退出机制的方向迈进。

  钱景财富CEO赵荣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当前我国市场而言,公募基金“只进不出”已不合时宜,不利于基金业的健康发展。迷你基金的转型对于行业资源优化问题有一定作用,但离预期还有一定距离,客观而言,在基金业逐步市场化的过程中,迷你基金终止运作是基金行业生态健康的表现,汇添富做出示范效应之后,公募基金的退市或将常态化。

  分析人士指出,从基金公司“减负”,到行业的资源优化,再到顶层的制度设计,均指向一个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基金市场,汇添富短期理财28天此次主动宣布退市,或可看作行业建立健全新陈代谢机制的一个全新开端。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权益类基金加仓明显      2014年08月19日
  • · 16年来首现主动清盘基金      2014年08月19日
  • · 基金上半年九大关键词      2014年08月18日
  • · 打新基金走向薄利多销模式      2014年08月1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