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二手车也遭遇销售“寒流” 车商盼过年

2014年08月19日 17:59    来源: 南宁晚报     

  日前,记者从南宁市国税局车购税分局了解到,今年7月到该分局办理纳税申报车辆9688辆,比去年同期减少128辆,下降1.3%。为何南宁人购车热情降温?连日来,记者走访南宁市汽车销售市场了解到,近几个月是汽车销售淡季,销量下降属正常。而交通压力大、养车成本高,也是造成市民购车热情下降的一大原因。

  汽车销售进入传统淡季

  8月15日早上,记者来到位于科园大道的某汽车销售公司,发现有些销售厅有几个顾客,有些销售厅则门可罗雀,没有顾客光临。

  据该汽车销售公司的销售顾问透露,他们店面主打中低端汽车品牌,价格比较平民化,近几个月来,他们汽车销售量平均每个月一百多辆。他解释说,这几个月是汽车销售的淡季,加之本月又有农历的鬼节,“中国人嘛,讲究吉利,所以这段时间都不太有人买车”。相较而言,过年前后买车的人相对多一些,“旺季的销售量比淡季大概要翻一倍。所以过年前后是最忙的,也是车商最高兴的时候。”

  8月16日下午,记者走访了邕宾立交桥周边几家汽车销售公司,一家主打销售中低端汽车的店内没有顾客,在店旁树荫下的销售助理蔡先生表示,现在是汽车销售的淡季,“今天没什么人来看车,周末人会多一些”,他称,汽车市场还是有很大前景,“现在中国的家庭大概有一半没有小车。”

  另一家店的汽车销售员则认为:“我并没有感觉到汽车的销售量下降了,我们公司这边的汽车销售情况跟以前没什么变化。”

  某经营中高端汽车销售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吴小姐也表示,该公司主要销售20多万元至100多万元的汽车,今年的汽车销售量与去年的销售量变化并不明显。

  二手车也遇销售“寒流”

  7月份南宁市汽车销售数量下降,那么,二手车市场的表现如何?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近期也是二手车市场的销售淡季,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减少20%左右。

  负责二手车销售的朱经理表示,现在的二手车市场销售情况“一般”,到目前为止,销售量比去年少了20%左右。一个月的交易量大概十几辆,来购买二手车的顾客,心理价位一般是3万元—5万元。“越靠近春节,车就越好卖,价格也越贵。销量最好的一个月可以卖80多辆。”朱经理说,那时候天气冷、多雨天,也有很多人想买车回家过年。

  秀厢大道某汽车销售店的员工说,这段时间很少有人过来买二手车。

  记者走访的多家汽车销售公司了解到,很多销售公司都提供“旧车置换新车”业务,每家销售公司都有二手车评估专员,依据顾客车子的性能等各方面的因素估价,会补贴1000元—3000元。一家销售店员工表示,上个月他们店里有十来辆二手车开过来置换新车。“这算是比较多的交易量了。”该员工表示,二手车置换新车交易量与去年同比变化幅度不大,“但这个业务有一定的市场,因为给老顾客置换新车提供了便利和优惠。”

  大部分市民不打算买车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除了销售淡季影响汽车销量,不少市民都认为现在养车费太高,加上交通拥挤、停车难等问题凸显,抑制了他们的买车需求。

  市民周女士因家庭需要购买了一辆小轿车,但现在上班都是骑电单车。她说,现在停车费上涨了,开车出去办事,停车费就让人吃不消。南宁交通状况也不太好,上下班高峰期经常堵车。她表示,如果不是出远门和特殊需要,还是骑电单车方便、实惠。

  上班族韦先生则没有买车的打算,他说:“先不管车子的价格,单是养车就头疼。现在的停车费那么贵,堵车情况也严重,还是骑电单车省钱又方便。”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多位市民中,大部分均表示由于停车费太贵、堵车而放弃买车,仅有小部分市民有购车或换车需求。

  刚毕业工作一年的陈小姐经济并不是十分充裕,但她还是希望自己能有一辆小车。“还是有辆车比较好,不用风里来雨里去。”

  在百色做生意的李先生准备换一辆新车,他说:“我们做生意的没有一辆好车实在‘过不去’,车子用旧了就像衣服一样,关系到‘门面’问题。”

  对缓解交通压力无影响

  汽车销售数量有所下降,能否缓解交通压力?

  在邕武立交桥附近执勤的兰交警表示,仅是一个月同比减少128辆,并不会对交通情况造成影响。就如同手里捏了一把沙子,从指缝漏出的一小点并没有对整体产生多大的影响一样。

  “依我执勤的这个路段看,车流量、交通状况并没有什么变化。汽车数量并不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美国的汽车数量比我们国家多,但是他们的交通状况比较好,也没有严重的堵车现象。”他说,造成交通拥堵有多方面原因,如南宁部分道路在修路,南宁市的电动车较多,部分车主不遵守交通规则等。

  在大学东路100号执勤的交警黄先生也表示,虽7月份汽车销量同比下降,但每年汽车的数量是增加的,这不会影响南宁市整体的交通状况。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