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首现公募基金主动清盘

2014年08月18日 08:4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尽管目前公募产品中已有不少触及清盘红线,但各大公募基金都选择“死扛”,此前也并未出现任何一只公募产品清盘的情况。不过,这种看似平静的局面即将被基金公司主动打破。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日前获悉,汇添富基金拟终止其旗下汇添富理财28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下称“汇添富28天理财”),一旦持有人大会正式通过,汇添富28天理财将成为首只主动清盘的公募产品。

  或成公募首例主动退市

  汇添富公告显示,汇添富基金公司将于9月16日召开持有人大会,讨论《关于终止汇添富理财28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有关事项的议案》的事项,标志着国内首只迷你基金主动退市拉开序幕。

  《证券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管理人在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后,有权宣布该基金终止。”

  资料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汇添富28天理财规模为1.34亿元,远在规定的5000万元的“警戒线”之上。而从业绩来看,汇添富短期理财28天也处于同类产品的中上游水平。截至8月11日,A类和B类自成立以来总回报分别为7.53%和7.98%,业绩也不是该产品清盘原因。

  但是,为何这样一只产品会选择主动清盘?

  汇添富相关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主动关闭28天基金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虽然理财28天基金的规模远在‘警戒线’之上,但是的确属于迷你基金之列,从维护基金持有人利益和角度出发,公司决定关闭该基金。”该人士称,“汇添富最初推出理财28天产品原本是为了方便投资者安排投资周期(28天为4周),但在实际运作中发现较早推出的理财30天产品更契合投资者的申赎习惯,而这两款产品的期限较为接近,因此选择关闭28天产品来更好地节约资源。”

  随着汇添富主动提出终止该产品的消息出炉,接下来的持有人大会将决定这只产品是否会真正成为公募行业首只清盘的产品。上述汇添富基金人士表示,公司方面已经跟托管行以及证监会进行过充分沟通,而当记者询问是否已经与部分持有人进行相关事宜的沟通时,该人士表示:“机构客户应该已经沟通过,而个人投资者沟通工作则并不清楚,所以对于持有人大会最终的决定,公司层面也无法预期。”

  清盘潮来袭?

  实际上,对于如今的公募业而言,大量迷你基金的存在在行业内并非新鲜现象,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各家基金公司都选择死扛,谁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过,随着汇添富28天理财的主动清盘,是否会引来行业主动清盘潮来袭?

  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共有130只基金资产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清盘线,比去年底的69只增加了近一倍,数量占比也从去年底的4.46%上升到7.5%;同时,约有500只基金低于成立门槛2亿元,占比则接近三成;其中,有10只基金今年6月末的资产净值不足1000万元,最小的仅有243.64万元。

  业内人士称,之所以多数基金公司会选择死扛,甚至也有部分濒临清盘的产品最终在基金公司方面千方百计的扶持下又“起死回生”,多数都是因为不愿意做行业第一家主动清盘公募产品的公司。而维持规模过小的产品,对基金公司而言,在资源配置和成本控制上都带来不利的影响。

  在欧美成熟市场,基金主动退市相当正常。以美国市场为例,每年合并或者清盘的开放式基金约占5%。美国投资公司协会年报显示,在过去十年间(2003年~2013年),美国每年清盘的基金平均达到282只,合并的基金达到279只。

  事实上,在基金业大发展、公募产品数量迅速扩张的今天,建立健全的基金合并退出机制一直在监管层的思考框架之内。2012年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深化基金审核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提“鼓励建立基金退出机制”,而去年6月开始实施的新基金法明确了此规定,今年7月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中则进一步细化了实施合并退出的各项主要原则。

  实际上,对于汇添富主动清盘旗下产品,业内人士更多予以肯定的态度。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汇添富28天理财主动清盘对于整个公募行业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目前公募基金有太多的迷你基金,随着汇添富基金打响清盘‘第一枪’,在注册制即将到来的情况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募迷你基金加入清盘行列,这对行业发展将是一个很好的促进。”王群航称。

  另有公募业人士对记者表示,迷你基金“勇退”较“死扛”更有价值。伴随新基金法的实施和国内基金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小基金的退出机制应该提上议程。只有一个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才能真正保证基金业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