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鹏
在上证综指突破2200点之后,对于后市预期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8月7日,大盘出现一次幅度较大的调整,这种分歧愈加突出。那么,沪深股市能否在目前位置上进一步上涨呢?有没有可能走出一个像样的牛市呢?影响市场走势的因素究竟有些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呢?
笔者认为,对大盘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只有两个,一个是经济基本面,这里面既包括经济增长因素和就业因素,也包括流动性是否平稳的因素;第二个就是政策是否适当,特别是金融政策和资本市场政策是否适当。
首先说流动性。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大盘上涨主要是受流动性推动,而流动性好转主要源自商业银行主动的信贷创造,这一过程不具有可持续性,也许能维持两三个月。
笔者认为,有关研究机构分析不同时间段流动性的变化,有一些意义;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总体情况和大的趋势:今年的M2预计增长13%左右,与去年的13.6%大体持平。而且,这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很确定的信息;这个增长幅度也基本能够满足实体经济包括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流动性存量”的可调节空间其实很大,通过持续深入的反腐斗争,大力压缩三公开支,挤出国有企业的非经营性存量资金,可以“实打实”地补充实体经济所需的流动性。
一方面大呼小叫地指责过去若干年“货币超发”,一方面认为流动性不足,这种前后矛盾的焦虑实在奇怪!笔者认为,流动性保障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恰恰是应当坚持结构调整的大方向,以平稳、平衡为流动性政策主基调。
自去年6月末出现所谓“钱荒”以来,中央高层和人民银行明显提高了对舆论导向重视程度,既“干”又“说”——在稳定流动性总量的同时,及时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传递对应的政策信号,防止社会误读。无论是“定向降准”还是“定向调控”,无论“滴灌、喷灌”还是“合理区间”,都是在告诉公众,我们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有定力,有充足的操作办法和政策资源。
针对股市,政府应当及时把政策安排好,要进一步夯实政策的引导作用。要让大家看到国家扩大直接融资的坚定决心和建立公平市场的坚定决心。
从机制运用来说,笔者认为,正在推进的一“内”一“外”两个平台,非常有力度。一“内”就是指在国内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一“外”就是向国际市场要活力、要资金。目前,包括QFII、RQFII和即将开通的沪港通机制,初步测算可吸纳境外资金1万亿元,其持有A股市值能够达到10%的比例。
这一“内”一“外”两个平台,既可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国有控股公司,改善国有资本的监督机制和运营效率,进一步激活企业活力;又可以激发场外资金包括境外资金参与二级市场投资,提升蓝筹股估值。目前的蓝筹股特别是银行股,即使和发达市场相比,也已颇具投资价值。因此,笔者认为,现在不需要讨论牛市来不来的问题,而是应当研判牛市属于什么性质。综合各种因素,可以将其概括为“难以遏制的牛市”和“最有定力的牛市”。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一判断,是基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愈发展示出的定力。今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他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我国经济已是一个巨人。按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计算,全年经济增量约达5万多亿元,大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应当说相当可观。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按照合理区间理念,保持稳定增长,保障就业需要,就是成功了。让经济增速再高一点,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就是定力。
与此同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斗争不懈推进;同时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改革建立并维护更加澄澈的市场秩序,是对各市场主体最大的保护和激励。不管外部环境怎样变化,我们坚定地做好自己的事,让市场更加透明,让各个市场主体更有活力,实现各主体之间互相制约、良性制约。这也是定力。
如果说一年前,大家还在对改革的进程和力度保持观望,那么今天,这个疑虑应该可以打消了。近期,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推进到国有控股银行领域,多年搁置的户籍制度改革也已出台方案,新型城镇化改革也在渐次推进,力度可谓空前。中国股市不是单纯的经济晴雨表,而是“经济数据+体制改革”的晴雨表,当经济增长和改革节奏一致时,必然会走出稳健的上涨行情。
当然,在此之前长达7年的熊市思维已经让人们噤若寒蝉,很多投资者看不清楚牛角在哪,不敢参与。这种熊牛思维的切换,还需要一定的条件和一些必要的氛围。在整体改革坚定加快脚步的时候,希望资本市场政策不要迟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