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货币基金不赚钱 银行不愿养大“宝宝”

2014年08月01日 09:09    来源: 金融投资报    

 

  自从阿里和天弘基金合作产出余额宝,其规模一度疯长至4000亿。这让银行备感压力,一时间该模式不断被复制。

  在风风火火运作了几个月后,银行系“宝宝”已经逆势反超。不过据统计,银行系“宝宝”正遭遇着尴尬的局面,规模超过百亿的仅3家。有银行人士透露,并不是银行“宝宝”养不大,而是银行不愿意养大“宝宝”。

  反攻:银行“宝宝”收益达5%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银行推出了自己的“宝”类产品,方兴未艾的“宝宝大战”再掀波澜。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多家银行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宝类产品。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推出“宝宝”的银行已达到了11家,分别为渤海银行的“添金宝”、浦发银行的首款“宝宝”产品——“普发宝”、招商银行的“朝朝盈”、工行的“薪金宝”、中行的“活期宝”、交行的“快溢通”、平安银行的“平安盈”、兴业银行的“掌柜钱包”、民生银行的“如意宝”、中信银行的“薪金煲”和广发银行的“智能金账户”。

  与互联网“宝宝”们疲态渐露相比,作为后来者的银行类“宝宝”产品却开始展现出后发制人之势,收益率基本都是游走在5%左右,普遍要略微高于余额宝。同时,余额宝最低转入金额需要1元,而目前银行系“宝宝”首次认购、申购的最低门槛仅为0.01元。

  另外,在服务方面,互联网宝宝T+0赎回,而有的银行“宝宝”已不需赎回指令,如中信银行“薪金煲”、渤海银行“添金宝”,可直接通过ATM机取现或转账。

  不过,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宝宝”的方便快捷性,不少先入为主的投资者仍习惯于网络投资。“我只买了近万元的余额宝,银行宝宝手续复杂、麻烦。”市民周先生表示,投资“宝宝”仅仅是为了方便的前提下,能获得多一点的收益,只会选择更方便的方式。

  尴尬:规模始终不及余额宝

  记者看到,尽管银行“宝宝”全面超越互联网“宝宝”,但规模却不尽如人意。比如,中国银行打造的“活期宝”目前在全国的规模也只有30亿元。可以对比的是,2013年余额宝等互联网“宝宝”推出不到一个月时间,规模便轻松破百亿。“可以看到,银行系‘宝宝’尽管在产品投资门槛、收益率、服务便携性上有优势,但是论规模,仍然只是货币型基金的冰山一角。”有业内人士指出。

  上述业内人士称,宝类货基有可能推高银行的负债成本,而资产运作收益率却不一定能同步提高,这样就可能会因为利差的缩小而影响到银行的利润。

  “例如我们有200万客户,但是能买‘宝宝’的客户只有十几万。”某银行金融部门相关人士坦言,银行其实并不是很愿意推广“宝宝”,因为银行“宝宝”并不赚钱。

  据业内人士透露,基金公司在与银行合作时,销售不同类型的基金,基金公司给银行的提成不一样。排在第一类的是股票型基金,提成最高;其次是债券类基金;最后才是货币基金。并不是银行“宝宝”养不大,而是银行不愿意养大“宝宝”。

  “银行其实是被逼无奈,为防止存款流失,留住客户。”另一家股份制银行产品经理表示,对于银行来说,货币型基金的确不赚钱,而且还会导致存款流失,大家都去买货基,存款自然会减少。但如果银行不发起反攻,后果会更严重。

  银行业内人士称,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部分银行已经率先开始转变经营思路,银行系“宝宝”产品仅仅只是众多金融服务需求中的一种。因此,未来宝宝收益将回归正常水平。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