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万洲国际二度闯关IPO 募资总额缩水六成

2014年07月25日 07:12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夏 芳

  在IPO中止3个月后,万洲国际再次重启IPO,这也是其第二次闯关IPO。

  7月23日,万洲国际公布消息称,公司拟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发行价为6.20港元/股,拟募集资金额为159.18亿港元。上市时间选定在8月5日,股份代号为288。从发行规模来看,万洲国际此次IPO募集资金额与其首次公布的募资额相比,缩水超过六成。

  第二次闯关IPO

  仍没有基石投资者

  根据万洲国际发布的消息显示,此次全球发售25.674亿股股份,其中国际发售24.39亿股,香港地区公开发售额度为1.2837亿股。发售价为6.20港元/股,公司没有行使超额配股权,此次全球发售的所得款项总额约达159.18亿港元。

  万洲国际表示,此次香港公开发售时间为7月24日至7月29日,8月4日公布配售结果,预期于8月5日在香港联交所交易。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及中银国际亚洲有限公司为是此次全球发售的联席保荐人、联席全球协调人、联席账簿管理人及联席牵头经办人。

  值得一提的是,万洲国际此次IPO也是其在3个月内第二次启动IPO。

  资料显示,万洲国际第一次启动IPO的时间在4月10日,发行股份为36.55亿股,集资规模缩约292亿至411亿港元。但这次IPO并不顺利,万洲国际试图缩减三分之二的发行股份数量来实现IPO,最终结果仍以失败告终。6月底,市场上也传出万洲国际再次启动IPO的消息,称万洲国际新的招股价底线低至12倍PE,按原招股价折算约每股6.4港元。

  如今,万洲国际IPO终于迎来实质性举动,只不过,这次发行规模和市盈率都降低了不少。如果按照411亿港元的募集资金规模比较,万洲国际重启上市后,募资总额缩水超过六成。

  对于此次IPO,万洲国际主席兼行政总裁万隆表示,万洲国际致力打造一个有利于全球扩张战略的平台,而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与公司的目标不谋而合。“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企业,万洲国际正将公司的国际业务版图不断扩大。在香港这个国际资本市场上市将进一步加强公司的实力,有利于公司获得更多的资源、吸引人才,并巩固公司在全球猪肉及肉制品市场的领导地位”。

  而在香颂资本董事沈萌看来,万洲国际此次IPO选择的发行价、发行规模、发行团队以及发行时机都吸取了前次的教训,更加贴近市场预期,符合投资者的期望。

  沈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万洲国际此次IPO虽然仍旧没有基石投资者参与,但明确控制了原有PE基金和管理团队的限售股,因此机构投资者认购很踊跃,以至于提前完成了机构认购部分。

  万洲国际上次IPO失败的原因,被市场评价为不占天时地利人和,而本次启动IPO,在沈萌看来,是一个不错的时机。

  沈萌表示,万洲国际IPO提前至8月初发行,可能有意避开传言阿里巴巴9月份IPO的时间,避免市场资金的争夺,以实现顺利IPO。

  老股东通过IPO

  退出希望泡汤

  从4月份“趾高气扬”的预计募集资金292亿至411亿港元,到如今的仅有159亿港元,万洲国际可以说为了IPO而大大降低了身段。

  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大大降低了身段,但对万洲国际来说并非是坏事。这将缓解万洲国际即将到期的债务压力。

  据4月份的招股书显示,截止到去年12月底,万洲国际(未改名前为双汇国际)完成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后的债务与股东权益比高达236.8%,远远高于一年前的7.6%,债务总规模达74亿美元。

  事实上,对于此次IPO,万洲国际在募集资金使用方面也明确了还债需求。

  万洲国际表示,全球发售所得款项用于偿还分于2016年8月30日到期的三年期银团定期贷款。

  而在沈萌看来,万洲国际此次降低身价急需实现IPO的目的,应该主要就是针对马上到期的债务,“虽然募集资金不多,但实施IPO可以解决首批偿债的燃眉之急。”

  值得注意的是,万洲国际此次IPO虽然能缓解公司即将到期的债务压力,但是,对其老股东来说,也就意味着无法通过IPO获利退出。

  在万洲国际首次公布的IPO文件中,像鼎晖和新天域等PE股东会出售大量旧股。上次IPO不成,市场也有解读是万洲国际的PE股东会通过IPO套现离场,降低了机构投资者的认购热情。而此次IPO中,万洲国际明确限制了原有PE基金和管理团队的售股,所以也获得了机构投资者的踊跃认购。

  对此,沈萌表示,与偿债相比,老股东套现还是次要的,而此次降低融资额,老股东不套现也是一种策略考虑,毕竟低价IPO不利于股东套现。“如果后续市场大势进一步走高,行情趋暖后,不排除万洲国际进行新一轮价格更高的再融资,老股东也会等到市场交易价格符合其预期后逐步退出”。

  根据万洲国际公布的业绩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公司净利润(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调整前)由去年同期的约1.26亿美元增长近一倍至2.47亿美元。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