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叶檀:债券市场不应忘却庞氏骗局

2014年06月18日 07:33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今年以来的债券市场有两件大事:全球债券市场收益率持续走低,中国公司债规模超过美国。

  这两项指标显示债券市场牛气冲天。投资者浑然忘却了债务危机,奋不顾身地扑入债券市场中。近两周全球多种债券收益率均刷新最低纪录,债券价格越来越高。北京时间6月10日,西班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低于美国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创下1789年以来的新低,而美国国债向来被视为全球安全资产的基准。同期法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至1.65%,创1740年以来新低,德国国债收益率仅略低于1.4%,日本国债收益率仍徘徊在0.61%,同期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为2.60%。

  债券价格走牛的背后,是另一组悲惨的数据。今年初欧盟统计局公布西班牙年轻人(25岁以下)失业率高达57.7%,超过希腊。截至5月,西班牙失业率仍然高达约26%,25岁以下的青年人中失业率高达50%。低迷的就业数据背后是低迷的经济,西班牙也有基建热潮与高铁热潮,泡沫破灭后至今没有恢复。

  目前“欧猪五国”债券收益率下降,完全是经济低迷导致实际通胀下行,以及欧洲央行货币烘托的结果。2012年7月,时任欧洲央行主席德拉吉承诺“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欧元,西班牙债券价格应声而起。纸币与债券背后只有央行的纸币,而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央行信用有时像薄饼一样脆弱。

  与“欧猪五国”的债券一样疯狂的还有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券。4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新兴经济体公司债规模已经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此前一项对15个主要新兴市场15000家企业进行的压力测试显示,如果借款成本上升25%、企业利润下降25%,将有近三分之一企业面临更大的违约风险。

  警告被投资者抛到脑后。《金融时报》专栏文章指出看起来价格明显被高估的债券,伊拉克2028年到期的计入风险国债收益率只有6.7%,25年后到期的埃及硬通货债券收益率略低于7%,白俄罗斯2018年到期的债券收益率是6.5%。

  中国在这场债券牛市中不甘人后。截至2013年底,估计中国公司债余额为14.2万亿美元,同期美国公司债余额为13.1万亿美元。预计到2018年,中国新增债务和融资需求将达到20.4万亿美元,大约占当时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而美国预计将为14万亿美元左右。令人担忧的是,2009年初以后,中国公司情况恶化。标准普尔比较了超过8500家中外上市企业借款人,结论是,尽管2009年初的时候,中国企业的状况好于全球同类企业,此后几年一些企业现金流和杠杆水平迅速恶化,按照标准普尔的观点,这些企业的偿债能力有所下降,房地产和钢铁行业尤其令人担忧。

  这是可怕的数据,在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尚未完善,企业负债率与高峰时期持平超过警戒线。去年12月23日,中国社科院发布报告指出,中国企业部门杠杆率已达到113%,超过OECD国家90%的阈值,在所有统计国家中高居榜首,值得警惕。企业债指数却一骑绝尘,企业债指数从去年底的166左右上升到6月16日的172左右。

  企业之所以在产能过剩情况下仍然大举发债,并且收益率在全球范围内并不算低,最大的原因是负债率高企剜肉补疮,而投资者之所以愿意大幅买入,主要是因为资产配置的需要,中国企业债收益率高于其他国家。不管是企业债还是公司债,只要是大型公司,只要背后有政府信用的隐性支撑,债券就属于零风险投资品。

  购买中国债券收益远高于美国、印度等同类债券,因此中国债券受到全球追捧,从年初到6月10日,数据公司Dealogic称,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债410亿美元,相当于去年全年的四分之三。

  从“欧猪五国”的债券,到新兴市场的低价债券,债务四处横行,货币水漫金山,经济未见好转,中国市场除外,很少有投资者愿意持有债券到期,他们追逐着微薄的收益,心甘情愿地钻进货币蛋糕做就的 “庞氏骗局”。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