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幢高档公寓楼、一幢酒店、一幢商务写字楼,裙楼商场及商业街,总建筑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与周边形成有效互补格局。”厦门枋湖社区居委会主任苏辉明拿着效果图,耐心地为大家讲解未来枋湖社区发展中心的美好前景。
枋湖社区居民共同投资兴建的这个城市综合体,三年后将投入使用,预计一年有上亿元的租金,将成为枋湖社区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苏辉明表示,枋湖社区位于厦门岛内,在村改居之前,这里的原住民收入主要靠农业和部分渔业,随着特区建设的推进,这些普通的老百姓将面临失地又失收的尴尬局面。如何让这些被征地农民共享到城市发展的成果,政府有关部门于是专门拿出这块地建设枋湖社区发展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枋湖社区发展中心通过居民入股的方式,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建设,最终这个项目将为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据了解,厦门农商银行授信5亿并大力支持枋湖社区居民参股集体项目,为枋湖社区居民提供了信贷支持从而参股集体项目,在“村改居”的过程中渐渐转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水平。
全新模式破解“拆迁难”
早在2011年时,厦门农商银行就已与枋湖社区居委会达成共识,为这个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并形成了一整套分配到个人专款专用、分期使用、利率优惠的金融服务方案。
枋湖社区发展中心这一项目贷款全部执行基准利率。按此计算,一年利息少收入2000多万,10年下来等于为社区居民们节约了2亿之多的支出。
在厦门岛内,像枋湖社区这样的城中村不在少数。这里的居民多以租房为业,限于城中村居住环境及公用配套情况,月租多是三五百元。城中村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也制约了当地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厦门农商银行针对这一情况,开创了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帮助村改居的集体用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对城中村而言,走出“房租经济”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中一大制约就是资金。厦门农商银行针对城中村改造,特别设计出相关金融服务产品,向居民提供贷款支持。这不仅推动了城中村商业的升级,提高了居民的收益,同时也有助于政府征地拆迁,可谓一举多得。居民有了固定收入,当地的社会各种不稳定因素也就大大减少了。
特色支农满足多元化需求
“在特区里做农村金融既要穿皮鞋,更要穿草鞋。”厦门农商银行董事长王晓健表示,应该肩负起推动厦门特区“三农”积极转型的重要使命,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村“村改居”工程,以创业、就业、养老保障等为服务主线,不断提升服务不断满足“三农”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了厦门特区经济的繁荣。
为解决农村养老的后顾之忧,厦门农商银行积极参与特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通过社保贷款支持失地农民加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目前该行全辖网点均已开办了该项业务,截至2014年3月末,共发放19,745笔,社保贷款余额为61683万元。
厦门农商银行积极对接特区政府实施“金包金(银)”项目推出“金包金(银)”贷款,解决工业集中区失地农民参股周边项目的资金需求,促进失地农民由第一产业收入转型为第二、三产业收入的专项贷款。截至2014年3月末,累计发放“金包银”、“金包金”项目贷款43105万元,余额为29789万元。
妇女也是半边天。厦门农商银行携手妇联推出农村妇女创业贷款,支持农村妇女创业致富,截至2014年3月末,累计发放农村女能人创业贷款15批,共788笔3859万元。
此外,厦门农商银行还推出青年创业贷款,着力解决青年创业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引导和帮助青年就地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截至2014年3月末,共发放4193万元贷款,帮助167名创业青年实现创业梦想。另外还推出农村“幸福工程”计生户小额贴息贷款,解决农村计生户资金困难,广受农村“二女户”好评。
厦门农商银行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社区(村)居民和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主动融入厦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城市化建设、岛内外一体化建设以及农村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海西新农村建设发展及小微客户的金融支持。作为特区农村金融,厦门农商银行立足自身客户基础,对“三农”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内涵拓展为农户个体经营者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外延拓展到“三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区(村居民和中小企业),走出了一条城市化进程较快地区农商行服务“三农”的特色之路。截至2014年3月末,累计投放涉农贷款24.2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