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上市公司理财“高烧”不退 背后存隐忧

2014年05月26日 08:32    来源: 深圳商报     陈燕青

  尽管今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下降,但A股上市公司依然延续了去年争相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潮。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有上千份公告与购买理财产品有关,而最近半个月就有超过20家公司宣布购买理财产品。对此,国金证券分析师杨建波等业内人士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理财热预示了经济增速下滑背景下部分公司对投资项目缺乏信心,也显示了其急功近利的心态;从长期看,资金投向理财市场对公司持续发展不利。

  近半月超20家公司买理财

  近期,上市公司纷纷宣布购买理财产品。根据记者统计,最近半个月,包括森源电气、宜昌交运等超过20家公司公告购买理财产品。

  上周四,森源电气称,公司拟使用闲置募集资金1亿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上周五中午,宜昌交运公告称,公司及所属控股子公司拟利用自有闲置资金进行短期委托理财投资,投资额度不超过3亿元,使用不超过8000万元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短期委托理财。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公司甚至斥巨资购买理财。大康牧业5月15日午间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斥资10亿元购买保本保收益理财产品,到期日2014年6月25日,产品收益率3.80%。

  随着“宝宝军团”的风靡,购买理财产品成为上市公司继炒股之后又一个“钱生钱”的选择。根据统计,去年有逾150家公司的1300多笔投资用于购买理财产品,规模破千亿元,而2012年这一资金量仅为百亿元。今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有上千份公告与购买理财产品有关,由此不难看出上市公司理财热潮依旧汹涌。

  对于购买理财产品,大多公司表示为了提高公司的收益及资金使用效率,不会影响募集资金项目的实施,不会造成资金压力。

  对此,知名财经评论人宋清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用闲置资金或者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坐地生息,说明上市公司手头上有大量闲置资金却无项目可投。从更深层次来讲,预示着实体经济增速下滑后,越来越多的公司面临发展瓶颈,投资实业回报率较慢,而购买理财产品可起到立竿见影之效。”

  “新股”也偏爱理财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发现一些今年刚上市的公司也纷纷将手中募集来的资金投向理财市场。

  5月14日,天赐材料公告称,公司5月12日、5月13日合计使用自有资金7500万元、合计使用暂时闲置募集资金6800万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此外,3月初跃岭股份公告称,将闲置募集资金不超过1亿元购买商业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全通教育发布公告称,公司已购买了建设银行保本理财产品;炬华科技也宣布用自有闲置资金8000万元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此外,麦趣尔此前也宣布使用6000万元自有资金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

  上述公司均为今年初刚上市的新股。在介绍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时,跃岭股份和天赐材料均明确表示为闲置募集资金,而炬华科技则模糊地表示为自有闲置资金。

  “IPO的目的在于为公司募集稀缺的资金,投资好的项目。一些公司上市后不久便宣布有大量闲置资金去购买理财产品,显然有圈钱嫌疑,只能认为其募资过多或者此前编造募投项目来融资。监管层应对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作出规范,不能让上市公司轻易变更募资投向。”国金证券分析师杨建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也表示,一些新股存在超募的问题,投资项目的资金用不完因此去选择购买理财产品,这也说明新股“三高”现象未得到根绝。

  2012年底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适度放宽了上市公司闲置资金使用范围,允许上市公司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投资产品,比如固定收益类国债、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其他投资类产品等。

  购买理财影响如何?

  记者昨日查询资料时还发现,部分公司对购买理财产品可谓“痴迷”。如主业为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保龄宝自去年6月底起,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先后30次出手购买理财产品,其中去年17次,今年以来13次。预计可获得投资收益737.21万元。

  此外,九阳股份也自去年起,先后购买中信、浦发等银行理财产品超过30次。资料显示,去年公司购买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累计金额为17.89亿元,期间取得投资收益1521.23万元。

  如何看待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表示,“一方面说明上市公司想有效利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说明上市公司高管认为目前没有好项目。购买理财产品会产生一定的投资收益,但是如果大量购买理财产品,也会影响到公司的持续发展,毕竟主营业务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

  “上市公司热衷购买理财产品,使得本应用于发展主业投资的资金却流向了理财市场,显示资金空转现象依然存在。”杨建波指出,“这说明经济增速下滑背景下一些公司对投资项目信心不足,即使购买理财获得了投资收益,但由于其利润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这类公司也不值得投资。将大笔募集资金用于非主业,无疑是舍本逐末。”

  “不少上市公司热衷于投向收益快、来钱快的虚拟经济领域,甚至荒废了主营业务,导致一些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收入反而不如其他投资对利润的贡献大。”宋清辉对记者称,“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显然不足取。上市公司募集的资金应该投向实业项目,这样做实际上等于变相放贷,非常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长此下去容易导致恶性循环。”

  相关链接

  A股理财热后有隐忧

  记者发现,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多以传统行业为主。

  “这种状况的持续,与我国目前工业、制造业出现大范围产能过剩是相辅相成的。产能过剩必然会带来资本过剩。手头握有大量募集资金的上市公司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为了在最大程度上维持业绩,必然会选择这种急功近利的投资方法。”武汉科技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

  对此,不少上市公司坦言,宏观经济形势不好,实业资本回报率下降,为美化财务报表、维持二级市场股价,不得不如此。

  “去年以来,部分上市公司纷纷变更了募投项目,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缘于市场变化,一些当初募集资金时向投资者大力推介的‘优质项目’进展缓慢,甚至已经因故停止。因此,大量的闲置募集资金便出现了。与一些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较低,且周期长。这种反差必然导致社会资本趋利避害,投向来钱更快的虚拟经济领域。”董登新说。

  不仅传统行业如此,一些新兴行业同样比较迷茫。“企业长期研发的投入甚至可以吃掉当期利润,搞不好还要影响股价。对于不少企业家而言,确实面临着实体经营还是资本运作的选择。”浙江一中小板上市公司创始人表示。

  在董登新看来,我国实业回报率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资金沉溺于虚拟经济,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实体融资成本。

  “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上市公司面临发展瓶颈,应该着力‘走出去’,进行直接投资,商业输出与资本输出并重,这样才能获得新的投资商机。同时,作为国内企业的领军团队,上市公司有责任投身产业转型升级,利用融资平台优势推进行业并购,并沉下心来做研发,不断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策。”董登新说。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