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财经时评:让IPO发行改革按其自身规律进行

2014年05月07日 13:41    来源: 新华网     屈绍辉

 

  闻IPO变色,不知从何时IPO变成了A股市场的烫手山芋碰不得,任何行为只要沾上新股、惹上IPO市场就会恐慌。当前,有关IPO重启、发行节奏和数量等成了牵动市场神经的敏感话题,不少人将当前市场下跌归咎于IPO所谓的大扩容,甚至有人极端地认为,IPO在此时点再开闸就是对投资者不负责任行为的表现。然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IPO本身其实并不可怕,IPO有其运行的规律。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股票注册制作为发展目标,市场化改革作为各方共同目标被寄予厚望,然而,当前市场是否真的具备了完全市场化的条件呢?

  2014年两会期间,有人让证监会主席肖钢给注册制目标下的当前市场打分,他给出了低于50分的成绩,并坦承当前市场各方条件远未成熟。这个分数让不少人惊讶,但事实的确也是这样。像老股转让、市值配售等这些被成熟市场实践证明行得通的制度做法为何“移植”到中国市场就出现问题。更多的人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思考认为,这归根结底还是我国市场与西方国家市场化发展处在不同量级上,这也再次印证了当前我国市场的不理性、不成熟,仍需下大力气建设培育,距离注册制目标还依然任重道远。

  当然,改革是一个需要逐步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一次改革都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市场各方充分博弈后见到效果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监管制度、市场环境不同,简单照搬其做法未必有效;我国现阶段市场特点决定了对事中、事后监管更尤为加强和走中国特色的注册制改革道路的必要性。

  然而,市场对IPO似乎有一种天然的畏惧。专家认为,人们之所以恐慌IPO主要担心两方面因素:一是害怕600多家排队企业一下释放市场承受不住,导致市场供需不平衡;二是则担心欺诈上市,发行人通过圈一笔钱就走人,不仅给投资者带来不公平还对市场本身造成伤害。其实,正是因为以前伤害之深,让广大投资者不敢再轻信这个市场,从而形成了对IPO的本能畏惧。中国资本市场“三高”、内幕交易等顽疾长时间难除恰表明了中国股市的矛盾积累之深。

  但改革不能因为看到困难、遇到阻力就退缩,且不说资本市场正常的融资功能,更重要的是,只有坚定地推进IPO及其他相关改革,市场机制、制度才能不断完善,市场各主体的行为习惯和市场预期才会逐步扭转,市场约束机制和能力才有条件真正发育壮大。否则,我国实行注册制的基础条件也难以具备。所以,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在解决资本市场的疑难杂症上也同样适用,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当然,也需根据市场的条件积极稳妥推进。

  那么,当前市场IPO“走走停停”会否是监管层有意控制节奏的表现呢?肖钢在参加博鳌论坛时表示,自今年1月份至今,新股发行并没有停,只是因为企业集中发年报而自然停止。此外,4月18日,证监会明确公布了首发企业IPO的审核流程,包括受理、反馈会、初审会、发审会等九大环节。其中,申报及披露,这不仅让投资者对发行方的申报材料有了更充分了解并接受大众监督,同时强化了发行方的责任意识、承诺行为,还让市场各方对发审环节所需消耗的时间、成本有了充分预估,从而能让发行人合理地做出融资安排。

  新股发行改革最主要问题,在于监管层和市场能否找到与当前市场发育水平相匹配、市场可承受度相适应的市场机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IPO改革除了需要发挥市场正常融资功能外,还肩负着更重要的历史使命,那就是市场改革的重任。一方面加大市场化、法治化改革的力度,尽快完善市场各项制度安排与监管体系;另一方面真正解决当前市场资源配置不公、各市场主体不归位尽责、投资者利益没有得到保护、股权文化没有真正树立起来等一系列问题。相信只有把这些问题切实解决好了,资本市场脱胎换骨迎来质变的那一天就能够早日到来。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