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的下发,5月1日起,监管层对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业务实施备案管理,《通知》除了重申子公司开展业务应当守住的底线要求和禁止性行为,对成立不满一年或者其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低于50亿元的基金管理公司,证监会还将暂缓审核其设立子公司的申请。这意味着基金子公司“野蛮生长”的时代或将终结。
“基金资管主要涉及专户业务和基金子公司两个方面。子公司的设立在泛资管时代能够帮助母公司增加资管‘触角’,突破公募基金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的限制。但在此过程中,风控管理不严、治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有可能危及母公司安全。为此,管理层出台‘点刹’举措,也有推进公募基金、专户业务协调发展之意。”钱景财富研究中心主任赵江林说。
扩张劲头足
按照《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应当设立专门的子公司,通过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开展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基金设立子公司仅有注册资本不低于2000万元的限制,在业务风险资本和净资本等方面缺乏“硬杠杠”。
较之传统公募基金业务,基金资管专项业务无论是对客户数,还是最低募集规模要求等条件都比较宽松。同时,由于发展时间短,没有净资本约束,基金资管专户既没有遭遇“刚性兑付”挑战,在许多投资标的上也没有限制。
“此外,由于高管入股等激励机制,基金专户子公司的扩张劲头往往更足。”中邮基金子公司首誉资管投资总监师晨冰介绍,目前万家、东吴等基金公司的子公司都已实施或正在推进股权激励计划。
短短一年半时间,这一全新的资管平台从无到有,已步入“万亿元”俱乐部。截至今年3月底,共有67家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子公司,其中60家子公司已开展专项资管业务,管理账户4186个,管理资产1.38万亿元。
潜在风险多
伴随着野蛮扩张,由低门槛、起步晚等因素诱发的潜在资管风险正日益加大,部分子公司治理结构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尽合理,通道类业务风控不严,业务规范与风险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从监管层的有关表述中不难找到潜在风险的“苗头”。例如,有的基金专户子公司在开展类信托业务项目时,为争夺项目承揽权,不断降低自身要求,对项目的后续跟踪、回款等跟进不紧,加大了后续管理风险。有的子公司在开展私募基金的通道业务时,存在违规向客户承诺收益等倾向或涉嫌虚假宣传欺诈投资者。
“目前部分基金专户子公司由于从事类信托业务,面临的风险与信托公司几乎一样,都是来自项目本身。”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策略分析师江赛春认为,由于子公司业务起步较晚,与发展成熟的信托业相比,其风控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尤其是在尽职调查、投后管理、通道业务等方面,还要向信托业学习很多。因此,证监会、基金业协会多次下发文件强调合规风控管理。
“内功”需苦练
“换个角度看,子公司潜在风险增加也有缺乏业务创新的因素。正因为过度依赖类信托业务和通道业务,子公司才被迫杀入信托、私募的传统资管领地,‘分食’起别人的蛋糕。”江赛春认为,要降低基金专户业务风险,必须加快业务创新,向多元化主动管理业务转型。
目前,基金子公司的业务相对灵活,所受限制较少,常见类型包括类信托业务、投资类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通道类业务等几方面。
鹏华资管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智勇表示,随着2013年部分银行率先拥有自己的“通道”,过去依赖通道类业务发展的子公司,盈利水平将大幅下降。未来,“孩子们”应依托母公司强大的投研团队,设计全新的投资管理产品实现主动转型。
对此,格上理财副总经理肖伟表示认同。他认为,基金子公司短期内欲打造成熟的产品销售渠道尚需时日。同时,作为“后来者”想从信托、券商等资管巨头手中争夺优势项目远非易事。要改变现状、降低风险,必须在主动管理类业务创新上苦练内功。目前已有基金子公司率先“出海”,在海外投资业务上试水离岸阳光直投,也有的在PE(私募股权投资)投资、永续债等领域一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