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4日讯(记者 臧允浩)2013年8月,民营快递公司巨头顺丰速运接受元禾控股、中信资本、招商局入股。这一事件,让一向“不差钱”的顺丰终结了自己资本绝缘体的传说,也令其走向了疯狂的扩张之路。
从加速物流织网、与电商合作到眼下试水大件货运、谋划便利店布局,顺丰的野心在这一系列举动中渐渐暴露。
其实,一向低调的顺丰总裁王卫早就扬言要将顺丰打造成“物流百货公司”。他说“客户有任何物流需求都可以过来找顺丰,这里能提供各种解决方案。客户带着需求进来,顺丰要让客户满载而归。”
然而,在这一梦想背后,是顺丰所面临的快递业发展瓶颈。近年来的电商大潮,让“四通一达”迅速崛起,但王卫执掌下的顺丰却没能继续在这一大潮中乘风破浪。相反,收入增长放缓与盈利能力下降,正倒逼顺丰做出更多的尝试,而它未来尝到的果子是苦是甜也充满未知。
电商时代里的碰壁者
电商大潮的来临,让“四通一达”等快递企业如沐春风,但对于王卫执掌下的顺丰却并没有那么顺风顺水。
2012年7月,在顺丰的一次内部会议中,王卫发表讲话。事后《关于顺丰目前面临主要经营问题的几点意见》一文便出现在网上。在该文中,王卫提到了当时顺丰在业务上的两大问题:收入增长放缓与盈利能力下降。
从2009年开始,中国的快递业务在电商行业的带动下开始飞速增长。在这一时期,顺丰也在增长。不过,在进入2011年以后,顺丰的增长开始减速,以至于一度低于行业平均速度。尽管顺丰的营业额在2012年突破了200亿元,增速却成为顺丰的低谷。
对于中国的快递行业而言,电商为它提供了足够的马力。以申通为例,在申通快递单量中,有60%的快递件以上来源于电商,而部分加盟商占比甚至超过 90%。而在2013年,仅双11当天,申通接收的来自淘宝的订单就达到1550万。庞大的快递单量不仅支撑起了申通的高速增长,也使得申通成为国内仅次于顺丰的第二大民营快递公司。
相比之下,顺丰的电商快递占比则低得多。据《经济观察报》称,中国整个网购6亿人买东西,2012年接近50亿快件总量,其中一半以上是来自电商。而在同一年,顺丰接收的电商快递仅为其业务总量的 10%左右。另一组数据则显示,2012年,整个中国快递行业的增长达到50%,其中电商对快递行业的贡献达到72%,按照这种态势发展几年,马云曾预测“中国快递一定有100亿包裹。”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远离电商正成为顺丰增长放缓的主因。其实,王卫何尝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早在2012年8月,顺丰速运便推出首款经济类快递产品“四日件”,瞄准淘宝等电商派件业务。2013年双11期间,顺丰推出电商特惠活动,继续抢滩电商派件市场。
然而,顺丰似乎并未在这场肉搏战中争得多少便宜。据在业界流传的一份非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双11期间,天猫当天共产生了快递包括1.52亿件,其中各大快递公司的物流量为:申通1210万件,圆通1110万件,韵达1027万件,EMS 407万件,顺丰只有316万件
王卫曾在私人场合跟朋友说起过做电商派件的诱因,“顺丰现在做电商物流是个死。顺丰现在不做电商物流,将来可能也是个死。”聪明的王卫知道,做电商派件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卷入‘价格战’,而这与顺丰用飞机来派件的高端定位是相悖的。
北京井川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亚军分析,顺丰是自建民营企业,包括点位、基站、车队、货机等等,这样的重资产企业追求的目标一定是服务、效率和质量。保证上述目标的基础,则是庞大费用支出和高昂的单价。随着电子商务兴起,“四通一达”的价格一降再降,迅速抢占国内近九成的快递份额。而顺丰的行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使得它没有价格优势。
从“不差钱”到“巨额融资”
在高效率、高质量背后,是顺丰高昂的运营成本,无论是场地、货机,还是快递员月薪过万的开销,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处处离不开金钱的支撑。然而,多年来顺丰都与资本市场绝缘。
行业里有这样一个传闻,“有VC想给王卫融资,但王卫始终不肯出来见面,这个VC就对外开出50万中介费价码,50万只为和王卫吃个饭”。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很多美国投资商也在找寻王卫,付给咨询公司的佣金为1000万美元。
不过,王卫的这段传说却于去年终结了。顺丰方面向媒体证实,的确已与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等签署协议,三者以总体投资不超过顺丰25%的股份成为顺丰新股东。
尽管顺丰方面表示具体金额“不方便透露”,但是坊间有传闻,顺丰本轮融资规模在80到90亿之间,市盈率约为25的倍,顺丰的估值超过300亿元。
“顺丰其实资金情况很好,但是靠自有资金发展太慢,王卫一直想持续拉大行业竞争差距,那么这就非常需要钱。”有业内人士称。
中信证券分析师苏宝亮分析称,顺丰正在大力做的生鲜和冷链,包括信息系统和网点铺设都需要大笔资金支撑。
而环顾四周,正是快递业风云际会之时,此时的顺丰要比以往更需要钱。在国内,除了四通一达的爆发式增长,马云斥资3000亿要打造的“菜鸟”物流亦虎视眈眈。
国际快递巨头也不甘寂寞。自去年拿到牌照之后,联邦快递宣布将斥资超过1亿美元,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建设全新国际快件和货运中心。
不管顺丰在这一轮融资中拿到多少资金,但从此之后,顺丰扩张的动作便愈发频繁。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顺丰正在酝酿第三代线下连锁店,定位为社区生活服务平台,以O2O模式,力求未来落地三万家。据悉,顺丰此前就曾瞄准CBD商圈和生活社区,推出名为“嘿店”的线下连锁便利店,其目标数量也是三万家。对于这一传闻,中国经济网记者向顺丰速运相关部门询问,但截至发稿前,未收到回复。
有业内人士分析,便利店扩张面临房租、人员、水电等一系列成本,且国内尚无哪家便利店可一家独大,围绕方圆几公里内的区域连锁通常相互竞争,能否吸引到足够的客流,将直接决定了顺丰店模式能否可行。
开设便利店传闻是真是假尚难定论,但顺丰确乎瞄上了大件货运。目前,顺丰已推出针对20公斤以上的大件货物正式推出一站式“门到门”的陆运物流产品,在这一领域,顺丰将与德邦、天地华宇、佳吉等国内公路运输物流大佬共同分羹。
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认为,顺丰来做货运是必然趋势,但是目前需要这种“门到门”服务的货运企业客户群体有限,主要客户应该是一些B2B的企业。“顺丰运作比较规范,但价格相对较高,会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
“量大、价低、高服务必然赔钱,顺丰的货物流转体系决定了它的高成本,越多的普货越亏本。高端一直是顺丰的主营方向,但是高端市场满足不了它的需求。”北京井川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亚军认为,普货市场定位是低廉的价格,这就决定了它所提供的服务是相当粗放的。顺丰高质量的服务将使得单量迅速增长,这无疑有亏本的风险。
相比于孤身涉险,收购兼并似乎更适合这一领域。快递物流领域的战略咨询专家、上海天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文有称,“美国物流业进行了大量的兼并,德国则组建了中小企业为主的物流联盟,因此可以看出,网络化、规模化才是一家成功的零担运输企业的必经之路。”而这似乎正是一贯特立独行、孤身打拼的王卫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