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宗商品今年表现超越股市 吸引资金回流

2014年04月18日 15:21    来源: 汇通网    

  随着大宗商品走势与其他资本类别不再亦步亦趋而是脱颖而出,并引来希望投资多元化的人士关注,今年投资资金重新流入大宗商品。

  根据花旗(CitiGroup)的估计,大宗商品市场2013年遭遇500亿美元资金流出后,今年以来流入被动式商品指数和上市交易基金(ETF)的投资规模已经约有58亿美元。

  前几年大宗商品的投资回报一直没有起色,因为原材料需求疲弱,而且市场遭受经济危机的冲击。

  今年以来商品市场表现转强则有助于释放投资者需求。在过去两年中,商品市场一直被股市抢去风头。

  经纪公司Marex Spectron的全球市场分析主管Guy Wolf表示,“我们看到一直有资金流入(大宗商品)领域,自今年1月3日以来,资金流向发生明显转变,显示出投资者的资产分配情况。”

  大宗商品是今年表现最好的资产,超越债券和股票。

  追踪19种商品表现的汤森路透/核心商品CRB指数今年迄今上升10.6%,而同期指标10年期美国公债上涨4.3%,MSCI明晟全球股指上升0.3%。

  这是市况出现的大逆转。过去两年全球股市劲扬33.6%,而大宗商品下滑了8.4%。

  投资多元化

  大宗商品不仅走出独立行情,也对供需因素更为敏感,而且波动性正在加强。

  花旗分析师Aakash Doshi在报告中称,“投资者似乎更认真对待大宗商品,认为其是投资组合多元化的重要资产,与传统资产市场的正相关已解除,大宗商品也失去了与美元的紧密负相关性。”

  投资者在2008年之前的几年荣景时期涌进大宗商品市场,受中国需求带动的高价格以及当时与其他市场的低关联度所吸引。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大宗商品与其他市场一道,受到央行刺激政策和欧债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从去年起有所减弱。

  据高盛(Goldman Sachs)统计,自今年初以来,大宗商品与股市回报之间的六个月滚动关联度平均为23%,创金融危机以来最低。

  据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数据,对大宗商品的资金流入已导致基金在美国大宗商品市场的多头仓位全线增加。

  根据巴克莱(Barclays)对于数据的分析,管理资金净多头仓位占未平仓合约总量的近20%,为过去五年平均水平的两倍。

  巴克莱资本称,近期在纽约一次商品会议上对对冲基金经理人和机构客户的调查,确认了这一人气的变化。

  未来12个月,那些受调查者中有54%料将增加商品仓位,而只有12%计划削减。而前12月中增加与减少这类仓位的比例都是27%。

  期货结构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品期货进入逆价差区间,回报也在增加。逆价差即近月合约价格高于远月价格,这通常意味着供应短缺。

  这意味着长期金融投资者有内在动力将仓位提前。不过,一些投资者中对商品的看法仍带有谨慎情绪。

  Hermes大宗商品资产组合经理David Hemming称,尽管投资者的兴趣有所增加,但并非所有投资者都准备好跃身进入。Hermes管理260亿英镑资产。

  他称,“今年商品领域的投资者兴致提升,尤其是谷物相关品种方面。现在经济周期中到了应该开始预计发达市场经济增长增强的时点,而这通常都意味着商品市场回报增加。”


(责任编辑: 宋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乌克兰局势恶化 商品价格创6周新高      2014年04月15日
  • · 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的方式及影响      2014年04月08日
  • · 中国需求放缓使大宗商品面临寒流      2014年03月14日
  • · 重返大宗商品市场是否已安全      2014年02月1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