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重返大宗商品市场是否已安全

2014年02月18日 09:1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贵金属频道综合外媒2月18日讯:财务顾问称,投资者在目睹大宗商品过去三年的下滑走势后,或考虑谨慎地重返这一市场。

  据芝加哥投资研究公司晨星公司(Morningstar Inc.)的数据,2014年迄今为止美国以大宗商品为主的共同基金和交易所上市基金(ETF)已平均上扬2.2%。同期,代表蓝筹股的SPDR标普500ETF (SPDR S&P 500 ETF Trust)下跌了0.91%。

  摩根大通私人银行(J.P. Morgan Private Bank)负责外汇和商品的全球主管朱里(Stephen Jury)说,介入大宗商品仍需谨慎。该公司管理着9770亿美元的资产。他表示,大宗商品还没有为下一轮牛市做好准备。

  即便如此,朱里认为,对于那些希望在投资组合中增加一些通常与股票走势不一致之资产的投资者而言,原油、钯金和铂金等商品仍有机会。

  他说,方式是有选择地、有限度地投资商品市场上那些供需状况更有利的品种。

  Krasney Financial的首席投资长塔特尔(Stephen Tuttle)称,虽然他仍在观望,但大宗商品在5年来首次变得具有吸引力。该公司管理着3.50亿美元的资产。

  他说,经过漫长的熊市,我们开始发现一些相对强势的市场(如原油和个别金属)发出了更强劲的技术信号。

  纽约商品经纪公司INTL FCStone的高级顾问迈尔(Edward Meir)称,糖、咖啡、铝和镍等几种商品的价格近来处在多年低点。他表示,这些市场确实出现了供应过剩的状况,但随着低价促使边际生产撤出系统,今年晚些时候这种供过于求的局面应有所扭转。

  目前投资者仍然谨慎。据波士顿研究公司EPFR Global分析师的数据,自2012年年初以来,从商品共同基金和ETF流出的资金已近140亿美元。晨星公司称,过去三年,商品共同基金和ETF每年平均损失近6%。

  黄金基金一直是大宗商品基金中资金流出规模最大的一个领域。最受投资者欢迎的金银支持的ETF、规模为336亿美元的SPDR黄金基金去年的亏损率超过了28%。

  管理2万亿美元、位于加州纽波特比奇的Pac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实际收益投资组合管理团队主管沃拉(Mihir Worah)称,今年价格应当会稳定下来。2014年迄今,金价上涨了大约10%。

  沃拉称,我们认为投资者已经经历了最严重的清盘,今年金价将在相对较窄的区间内波动。沃拉还认为玉米市场存在投资机遇。

  沃拉表示,今年玉米价格可能会较目前水平上涨10%到15%。他还称,交易员对于乙醇需求的看法过于悲观,没有考虑到糟糕的天气将给供应带来多大负面影响这一因素。

  管理1.4万亿美元资产的Wells Fargo Advisors本月早些时候建议客户考虑投资PowerShares DB贱金属ETF,该ETF的年费率为0.78%,即每投资10,000美元收取78美元的手续费。

  Wells Fargo Advisors资深国际策略师萨马纳(Sameer Samana)称,甚至中国今年晚些时候温和的经济增速也能够给贱金属带来提振。他表示,随着美国公司、尤其是住房和汽车领域的公司实现增长,铜、锌、铝的库存正在减少。

  管理33亿美元资产、位于匹兹堡的Janney Capital Management首席投资长Mark Luschini称,到2014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速应当会加快。

  他表示,生产汽车催化转换器所使用的金属开始变得尤为受欢迎。

  Janney Capital Management的投资组合经理已开始投资ETFS Physical Palladium Shares ETF,该ETF的年费率为0.60%。Luschini称,与此同时,经理们还开始考虑投资那些专注于镍和锌等特定贱金属的ETF。

  Luschini表示,只要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工业生产所需的大宗商品应当就能从中受益。


(责任编辑: 蔡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29日国内大宗商品涨跌互现      2014年01月29日
  • · 16日国内大宗商品延续盘整      2014年01月16日
  • · 国内大宗商品涨跌互现      2014年01月03日
  • · 美林时钟把脉 商品趋势性机会难现      2014年01月02日
  • · 30日国内大宗商品以收涨为主      2013年12月3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