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无奈”背后的“无解” A股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4年04月16日 07:54    来源: 国际商报     刘明

  无法跨越的法律障碍、不被兼容的股权模式、IPO门前排起的长队……众多因素让包括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在内的优质企业纷纷选择“出海”谋求IPO。对此,业内人士呼吁应尽快推出国际板,打造包容性更强的A股市场。同时,讲求宽进严管的海外资本市场也并非“鲜花遍地”,企业“出海”上市前需做足准备。

  提起阿里巴巴,人们并不陌生,旗下天猫商城连年创下“双十一”销售奇迹的盛况更是令人印象深刻。2013年,阿里巴巴一跃成为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2014年,其启动了在美国的上市事宜。业界预计,一旦成功上市,阿里巴巴的融资额或将达到200亿美元,从而超过脸谱公司,成为全球互联网行业内融资规模最大的一起IPO(首次公开募股)项目。

  在赴美寻求IPO的路上,阿里并不孤单。此前,京东商城、新浪微博等也已提交了赴美IPO申请。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共有63家中国企业实现IPO,其中近1/4选择了境外上市,不乏一些行业翘楚。

  优质的“阿里们”对A股市场的“背弃”,牵动了万千投资者的心。

  “无奈”背后的“无解”

  “阿里巴巴赴美国上市,这没什么可惊讶,也没什么可惋惜的,它本身就是一家注册地为开曼群岛、采用合伙人制度的外资公司,根本就无法在中国上市。”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总监告诉国际商报记者。

  的确如此。按照目前中国法律,《公司法》适用于境内注册企业,《证券法》虽没有明确规定只有境内注册公司才能在沪深股市上市,但事实上目前并没有在境外注册的公司在A股上市,因此阿里的上市地点只能在中国香港和美国之间产生。

  注册地将阿里与中国内地剥离开来,而阿里一直坚持的“由少数管理层对公司实现掌控”的合伙人制度则使其成为香港的“弃儿”。

  在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看来,公司的重大决策权由管理层班子来定能够更高效地管理企业,而不是像其他上市公司由股东们一票一权来定。由于合伙人制度对香港市场所奉行的“同股同权”标准构成了极大挑战,最终无法得到香港管理层的认可,阿里只能退而求其次,远赴允许上市企业具有双重股份结构的美国谋求IPO。

  据这位财务总监介绍,与阿里巴巴情况类似的还有百度、新浪、优酷等多家互联网公司,它们采用的协议控制(VIE)股权模式铸就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却无法被A股接纳,注定了它们的上市之路只能朝向海外。

  “除非推出呼吁了很多年的国际板,打造包容性更强的A股市场,否则无奈也好、有意也罢,面临各种法律障碍、股权障碍的‘阿里们’只能背弃A股。”上述财务总监总结道。

  “紧箍”套牢创新型企业

  对于注册地在中国、股权结构比较清晰的互联网企业来说,谋求在A股上市仍有其无法绕开的“门槛”。盈利标准便是其中之一。

  以内地最受互联网等创新型企业青睐的创业板市场为例,拟上市企业最近两年应该持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低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中国证监会日前提出了全面推进创业板市场改革六项改革措施,创业板申报企业不再限于九大行业,首发管理办法也取消了营业收入或净利润持续增长的硬性要求,允许收入在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只需要有一年盈利记录即可上市。即便如此,很多具备良好发展潜力、但目前还处于收支平衡阶段甚至是亏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仍难达到创业板上市标准。

  而就算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达到了盈利标准,它们仍需等待通过证监会的审核。“A股实行行政审批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要经过材料受理、反馈会、见面会、问核、预先披露、初审会、发审会、封卷、会后事项审核、核准发行等十多道主要环节,分别由不同处室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以及证券公司、律师机构、财务会计等中介机构参与,程序繁琐、时间冗长。不仅如此,行政审批中体现出来的政策导向也会对企业的上市产生影响。首先,股市状态的好坏会影响到审批的节奏;其次,证监会对不同行业的导向也不同。以房地产行业为例,行业过热时,其对房地产企业的审批就会卡得比较紧,单个企业很难去左右证监会审批的节奏。”一家上市咨询服务公司的总经理告诉国际商报记者。

  证监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等待在A股上市的企业总数达到了675家,企业排队积压现象可见一斑。

  海外上市没有看起来那么美

  相对于中国而言,在美国市场上市的准入条件比较宽松,程序也更为便捷。同样从企业盈利的角度来看,美国对互联网等创新型行业并没有过分强调具体的盈利要求,甚至允许未盈利的创新企业上市;美国采取的注册制步骤也比较简单,只包括组建顾问团队、完成尽职调查、注册审批、促销路演和定价上市,非常受科技企业欢迎。如此一来,一些“不够格”“等不起”的企业选择在美国上市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海外上市也并非从每个角度看起来都那么美。“一些海外资本市场虽然进入门槛较低,但鉴于其监管体系非常成熟,对上市公司的后续监管也会比较严格。美国就是‘宽进严管’的典型代表,上市后的财务披露和会计准则较之许多国家都更加详细和严格。举例来说,美国要求管理阶层对上市公司的市场竞争性地位以及前景预测进行强制性披露,这令外国公司头痛不已;除此之外,美国也会要求上市公司出具单独的内控报告。以上种种规定对于公司的管理水平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上市的后续成本比较高。”上述咨询公司的总经理提醒有“出海”上市打算的企业,“作出决定前,一定要结合自身发展的情况充分衡量海外上市的诸多利弊”。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