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益的驱动下,城商行将“存放同业、拆出资金、买入返售”构成的同业资产作为重要吸金来源。但去年“钱荒”事件后,部分城商行已大规模收缩同业业务去杠杆。
分析人士认为,如何化解对于同业业务的过度依赖,同时找到可行的发展路径,正在成为必答题。
走过2013,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大型银行的激烈博弈中,城商行,特别是未上市的部分小型城商行滞留在了被遗忘的“夹缝”,一方面是对于同业市场的高度依赖遇阻,一方面是活期存款的流失,面临市场的考验,对于城商行们而言,亟需“破局”。
城商行吸食同业“鸦片”
截至2013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48.05万亿元,总负债为137.92万亿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12.8%,比2012年同期增长12.5%。其中,城商行总资产为15.18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10.3%;总负债为14.18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10.3%。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经过前期扩张,城商行在金融业内的数量与地位都在与日俱增,不过,由于网点数量少、自助银行数量少、分支机构相对集中等特点,在揽储与市场份额的掠夺中,城商行们依然难以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相抗衡。
事实上,在异地设分行审批“搁浅”、市场流动性紧张、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资本管制日益严格的大背景下,城商行业绩增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城商行的市场份额本来就小,同时一些股份制银行加速揽储转型,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商行压力较大。”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
由于同业业务骤增对银行收入的贡献的确可观,在利益的驱动下,急于发展的城商行均将橄榄枝抛向这块诱人的蛋糕,部分商业银行相当依赖同业业务,不仅将其视为拉动业务增长的动力之一,甚至将“存放同业、拆出资金、买入返售”构成的同业资产作为了重要的吸金来源。
同业市场“狂欢”趋于终结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城商行而言,同业市场的“狂欢”已经趋于终结。
虽然于2013年四季度流传的银监会《商业银行同业融资管理办法》 (简称“9号文”)尚未正式发布,但是多个地方银监局已按照银监会2014年监管工作的要求,着手下发同业业务改革的通知。如四川银监局于3月底下发《关于同业业务规范和改革治理有关通知》,提及进行集中度管理,并要求深入开展同业业务风险排查。
监管层的拟“拉闸”下,对于同业市场的去杠杆已初见端倪。事实上,2013年6月份“钱荒”事件后,部分城商行已经痛而断腕,大规模收缩同业业务去杠杆,处理同业资产备付流动性。
以厦门银行为例,从其日前发行2014年第一期金融债的募集说明书可以看到,截至2013年6月末,厦门银行资产中的存放同业项和买入反售类资产分别大幅下滑52%和84%。而在此之前,其同业资产 (包括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占比则一度高达40%。此外,日前披露2013年业绩的徽商银行,同业业务也从922.81亿元高点大规模回落至490亿元,占比回落至12.8%。
在此“抽血”作用下,厦门银行募集说明书也披露道,发行人根据市场新的形势变化主动降杠杆、调结构使得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存放同业款项下降幅度较大,致发行人的总资产规模有所下降。可以看到,同期厦门银行总资产下跌了26.8%。同时徽商银行也未能“幸免”,该行2013年末资产总额为3821.09亿元,同比仅增长17.85%,为近年来较低水平。
转型与改革势在必行
同业业务发展激进,难以避免隐忧存在。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曾公开指出,“同业业务对市场的反应非常敏感,波动性强,尤其是一些中小机构过度依赖同业资产进行规模扩张,容易出现流动性缺口。”对于以“服务当地经济、服务小微企业”为本职的城商行而言,自身抗风险能力有限,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迅速膨胀更容易引发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和流动性风险,加大了风险暴露。
另一方面,在加速“去杠杆化”的进程中,如何化解对于同业业务的过度依赖,同时找到可行的发展路径,正在成为必答题。“对城商行来说,可行也是必需的选择是转型+改革。不仅是摆脱粗放式发展和同质化竞争的老路,实现专业发展、差异竞争,更重要的是,要摆脱那种追求综合化、大而全的同质化转型道路。现实情况决定了城商行必须走专业化、小而精的发展道路。”一名上海银行的人士表示。“小微业务”的专攻带来了新的范本。尽管面对“去杠杆”的市场压力,但主攻小微贷款来提升贷款议价能力的城商行,在2013年均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如重庆银行,其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末,重庆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067.87亿元,同比增长32.4%。
·名词解释·
银行同业业务——商业银行同业金融业务是指以金融同业客户为服务与合作对象,以同业资金融通为核心的各项业务,是商业银行近年来兴起并蓬勃发展的一项新业务。具体包括:代理同业资金清算、同业存放、债券投资、同业拆借、外汇买卖、衍生产品交易、代客资金交易和同业资产买卖回购、票据转贴现和再贴现等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