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以来,在本报财经工作室收到读者的诸多金融消费投诉中,超过八成是指责保险销售误导以及本金亏损。从今年4月1日起,随着中国保监会、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以下简称“新规”)的执行,市民反映较为集中的“存单变保单”、产品适销不对路、产品介绍不全面、客户信息不真实等问题可望有所改观。
为“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人”,新规要求,4月1日起,银保渠道销售的保险产品犹豫期从10个自然日延长至15个自然日。对城乡低收入居民、投保人年龄超过65周岁,或期交产品投保人年龄超过60周岁的,必须由保险公司人工核保。银行网点应以纸质或电子形式公示代理保险产品清单,不得使用“联合推出”或者收益率等类似理财产品的用语,以避免出现“存单变保单”、适销不对路等问题。
关注一 犹豫期延长至15天
新规指出,保险期间超过一年的,应在合同中约定15个自然日的犹豫期,并在合同中载明投保人在犹豫期内的权利。犹豫期自投保人收到保险单并书面签收之日起计算。因为犹豫期事关是否全额退还本金,对投保人尤其是被误导的投保人而言非常关键,因此该条款无疑是项利好。
提醒
了解合同关键条款,弄清犹豫期哪天截止
长沙市民何女士的母亲曾在银行网点购买了银保产品,扣完款签完合同,被告知“阿姨你回去等吧,我们会通知你的”。等接到通知去领正式合同,才发现所谓的犹豫期早已经过了。
关注二 填写保单不再“可代填”
新规指出,银保销售人员不能代替投保人填写保单。记者了解到,此前很多银保销售人员会为投保人代填保单,最后由投保人签字,而不再“可代填”能防止误导,也督促投保人主动阅读条款说明。
提醒
老人投保最好有子女作陪
市民鲁女士的母亲两年前独自购买银保产品,经销售人员一番劝说而在代填保单上签字,前不久母亲急症需手术治疗,却难以领取保险金。记者注意到,银保销售产品对老人家吸引力在于“有收益,有分红,比银行存款强,还能有额外保障,受益人还可填子女。”由于合同条款大多晦涩难懂,建议老人将产品说明带回家,与子女商量,弄清楚期限、领取本金时间等细节再做决定。
关注三 保险公司将发提示短信
新规要求,凡是在银行购买了保险产品的市民,保险公司须在划扣首期保费24小时内,或未划扣首期保费且在承保24小时内,以保险公司的名义,向投保人的手机发送提示短信,内容包括保险公司名称、产品名称、保险期间、犹豫期起止时间(非现场出单除外)、期交保费及频次、公司统一客服电话,并请投保人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投保人无手机联系方式的,保险公司应通过电子邮件、纸质信件等方式提示。
提醒
留下本人手机号码,并注意阅读风险提示
区别于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保险的分红和收益大多并不确定。新规要求,不同的保险产品需有对应的风险提示语,譬如:分红险将明示“您投保的是分红保险,红利分配是不确定的”;万能保险则提示“您投保的是万能保险,最低保证利率之上的投资收益是不确定的”;投连险则将提示“您投保的是投资连结保险,投资回报具有不确定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