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 岳
为什么2013年在广义货币M2数量庞大的同时市场上会感到所谓“钱紧”。央行在2013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给出了解释:这是金融创新加快发展、债务融资较快扩张、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以及开放宏观格局下国际资本流向反复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作为资金价格的市场利率,其变化是流动性供求相互作用和平衡的结果。2013年6月份货币市场出现了一次较大的波动。这与市场传闻扰动、企业税收集中清缴、端午节假期现金需求、外汇市场变化以及商业银行半年末指标考核等多种因素叠加有关。从更宏观和整体的视角看,则反映了过快增长的流动性需求与适度供给之间的“冲突”。
得益于坚定实施总量稳定的政策取向,2013年前几个月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偏快的势头得到控制,全年趋近于预期目标,下半年一度趋于上行的通胀形势初步稳定下来,对抑制全社会债务和杠杆水平的过快上升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下半年以来,金融机构贷款过快投放、同业业务加速扩张和期限错配等问题均有所改善。
其次,市场利率变化加大,也与流动性总闸门调节作用增强的大背景有关。货币政策对货币信贷的引导和调节是常态,之所以2013年以来会更多集中反映在市场利率的变化上,则与市场深化和金融创新加快有关。
实际上,银行的资产扩张以及表外的诸多金融产品创新,都直接或间接需要银行体系流动性(基础货币)的支持。各类融资活动越活跃,就越是会消耗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从而导致对流动性(基础货币)的需求上升。负债结构和期限结构的复杂化,也会导致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变化更为敏感。
反过来理解,随着金融创新加快、金融产品更趋复杂,要控制住全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条件,就需要更多依靠银行体系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来发挥作用。而当流动性这个闸门开始对融资过快扩张起调节和制约作用时,就会以作为流动性价格的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表现出来,数量和价格的联动趋于上升。这意味着市场利率对于经济形势和供求变化的反应会较以往更加充分,需要容忍合理的利率波动,由此起到引导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主体行为的作用。
第三,利率市场化推进、经济结构性因素和开放环境下的外溢影响也是影响流动性的重要因素。
为防范“钱紧”的现象再度出现,央行强调,下一阶段,将一步完善数量、价格和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调控模式,更好地把握流动性管理和利率变动之间的平衡,发挥好调节和引导预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