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熟市场经济中,央行仅仅通过利率的微小变化就能有效调控商业银行行为,其“法宝”就是努力维持商业银行体系对央行持续存在一个小的“负缺口”,这样才能使央行的利率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鲁政委
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13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根据对比前后两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措施变化,笔者发现本期除了报告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更加乐观之外,无论是对国内形势判断还是未来政策取向都无太大变化,综上得出,未来货币政策仍将是中性偏紧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取向的主要任务大纲和排序都没有变化,但对任务的具体安排却有诸多值得关注的新内容。如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关注:
一是明确了在继续推进同业存单的发行和交易的情况下,未来将考虑大额存单(CD)直接面向企业和个人。
二是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框架”,以便“强化价格型调控和传导机制”,所提及的框架,其实就是笔者一直在呼吁的央行应尽快确立包括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目标利率在内的“利率锚”,这种尝试在春节前央行允许地方分支机构开展 SLF操作、并明确给出利率上限就已露出了端倪。
《报告》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专栏 4 观察市场利率变化的几个视角”,其首次全面、客观、公允地分析了“钱荒”、“钱紧”的真正原因及流动性的未来前景。
多年以来(至少在2006年-2012年间),央行一直认为商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总体较为宽裕,由此导致商业银行对央行的调控不够敏感。而自2013年6月份的“钱荒”之后,央行终于实现了其期望已久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紧平衡。这种状态得之不易,中央银行不会轻易放弃,这种意图从2013年央行开展的对3年期央票到期续作的“锁长放短”操作上可以清晰显露出来。
的确,在成熟市场经济中,央行仅仅通过利率的微小变化就能有效调控商业银行行为,其“法宝”就是努力维持商业银行体系对央行持续存在一个小的“负缺口”(必须依靠央行的流动性注入才能保持平衡,无论这个缺口如何的小,但必须有),这样才能使央行的利率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但必须注意的是,成熟市场经济央行深知:维持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平衡固然可让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变得更加敏感,但处理不好也更容易酿成不可预期的金融风险。所以,其紧平衡策略始终与保持市场稳定预期的操作如影随形,这些稳定预期的操作包括:
一是公布某个期限货币市场利率的政策目标水平并努力维持其稳定,除非央行对形势的看法出现改变,否则不进行调整,即使需要调整,也会尽可能明确调整规则,以尽可能减少市场震动。
二是不断强化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加强与市场的沟通。正如现任美联储主席耶伦所说:信息沟通不只是联邦基金利率(货币政策目标利率)调节的“补充手段”,其本身就是一项“独立而有效的工具”。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监管层必须尽快引入流动性紧平衡政策不可分割的稳定预期的配套“秘笈”,否则,其可能造成更大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