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流动性紧张为银行上了一课:躺着挣钱日子一去不复返

2014年02月03日 08:07    来源: 新金融观察    

 

  在调整过程中,为了减少对盈利能力的影响,银行需要一些策略安排,例如更为审慎的总体规划以及调整大类资源配置中的比例安排等。

  去年年中,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紧张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甚至在国际上也颇为罕见。

  银行脆弱的一面已经开始显露,再不能有恃无恐的度日,是时候该为“失控”买单。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性加快的阶段,“高枕无忧”已成过往,如何去杠杆、转变盈利模式值得银行业深入思考。

  近年来,银行危机恶化为金融系统危机的情况时有发生,使世界主要经济体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深深地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银行危机往往始于同业间支付困难,当这种支付困难逐渐恶化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危机,少数银行会在同业支付中耗尽流动性,对储户出现支付困难。随后,无法兑付的局面会迅速升级为社会对整个银行体系信心的崩溃,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

  好在,去年的两次流动性紧张只存在于银行体系内部,并没有传导扩散至储蓄市场,但其影响却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立以来史无前例的。最为突出的一点是,银行同业业务的非理性扩张和缺乏规范操作。

  有统计显示,2011年以来,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增长100%,年均复合增长41.5%,远超贷款规模的增速。其中,场外同业资产(以盈利性目的为主)的存放同业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分别增长159%、54%,年均复合增长分别为61%、24%。同时,银行同业负债规模增长72%,年均复合增长31%,超过存款增长。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为买入返售,银行业内常用“既不占资源,又能挣钱”来形容,因其可以实现贷款“假出表”,即将贷款隐藏于同业资产中,不计存贷比、不计提拨备、不计风险资产权重;二为同业拆借,通过拆短借长来实现期限错配,在高杠杆化的盈利模式驱使下,银行乐此不疲。然而,若从银行流动性的角度考量,“高杠杆、高错配、大缺口”意味着风险的不断放大。

  其实,银行不是看不到风险,而是在规避监管与经济利益面前,选择了漠视风险。因此,央行决定用“隔岸观火”的态度倒逼银行进行自我反省。另一方面,感受到“阵痛”的银行已有表态,根据市场和监管要求的变化适时进行业务调整是业界的一致观点。

  就目前情况而言,主要的调整方向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加强业务结构调整,对央行提出的关于“商业银行要继续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加以配合,建立风险偏好的决策机制和执行体系,构建更加稳健的经营机制;二是促进经营结构调整,面向优势产业配置资产,宏观经济与金融环境的变化,将促进银行建立新的增长模式,改变投资行为和信贷行为、加快调整业务结构,将金融资源从金融资产、过剩产能中转移出来,投向具有更高生产率的实体经济,形成新的产品结构、客户结构、收入结构和利润结构;三是增强流动性风险能力,由于危机让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较为充分地暴露,将促使银行能够有针对性地改善其流动风险管理,同时也为应对利率市场化所对应的更高要求奠定基础;四是遵循市场规律,“重机构、轻市场”的监管策略将退出,“尊重市场规律、重视市场功能、强化行业自律”将逐步成为新的监管策略,倒逼银行尊重市场规则,接受货币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在调整过程中,有一点是银行必须承受的,即对盈利能力产生的冲击。为了减少对盈利能力的影响,银行需要一些策略安排,例如更为审慎的总体规划以及调整大类资源配置中的比例安排等等。

  或许银行需要一段时间去消化和适应,过程难免有些艰难,但只能想办法自救,毕竟流动性紧张之所以发生,既不是由于差钱,也非承受不了外部市场的压力,更多的还是自身原因,例如大量的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以及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尽管流动性紧张已经过去,但付出的代价却不能忘却。而如果说流动性危机给银行上了一课的话,那么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再不能“我行我素”,因为那些“躺着也挣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果商业银行继续轻视流动性风险管理,不能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及时提高自身风险控制水平、建立流动性风险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危机仍将不可避免。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