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失望基金公司之兴全: 不能只有一个王晓明

2014年01月29日 07:0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 1月29日讯(记者 康博 张桔) 近几年在基金圈内先后更过名的基金公司并不少,但更名似乎并没能挽回公司发展不济的命运,比如在上海基金公司中多年垫底的金元惠理(原名金元比联),当然也包括了现名兴全基金的原兴业全球。

  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公司实力的逐年下行。相关的统计表明,截至去年的12月31日,在纳入到排名统计的内地基金公司中,兴全基金以322.34亿元的年末规模排在了第30位,而2012年底时其排在了第28位,2011年底时其排在了第27位,排名逐年下行,而规模也没有明显的变动,大体维持在一个水平线上。

  仅凭王晓明难以撑场

  提到兴全基金,该公司最早的名字是兴业基金,2008年的9月4日,该公司更名为兴业全球基金,注册资本也从1.2亿元变更到1.5亿元;而2010年的12月份,该基金公司对于产品的名字上又进行了微调,统一将旗下产品的名字简称为兴全系产品。而实际上,兴全两字是从两大股东的名字中兴业证券和全球人寿保险的名字中各取了首字。而有趣的是,兴业基金的名字实际也并没作废,后来成为兴业银行和中海集团所发起成立的公司。

  而在兴全基金的发展史上,其涌现出来的最为出色的基金经理就是王晓明,其投资的风格以稳健和平衡所著称,他曾经创造过在1年多的任职期限内取得265.19%的高回报,而他曾经掌管过的兴全基金包括了兴全系旗下的多只产品,由于多年来出色的业绩,王晓明于2012年的3月6日被升任为公司的副总。

  不过从去年以来,种种迹象表明,王晓明逐渐从基金经理一线引退下来。2013年的10月26日,该公司公告称公司的副总兼投资总监王晓明卸任其掌管多年的老牌基金兴业趋势,卸任后其就不再掌管任何具体的基金了。而王此前还曾短期掌管过兴业可转债和兴业全球视野两只基金。而其一直身担兴业趋势的基金经理,或许是源于该基金的规模庞大,能给公司每年提供稳定的管理费收入。记者查阅兴业趋势最新的四季报发现,或许是受到了王晓明离任的影响,兴业趋势的规模在去年的四季度出现了缩水,季度末的规模约为101.26亿份,较当季初期的104.97亿份出现了小幅的缩水,勉强守住了100亿的规模。而连带的多米诺效应是该基金的排名难堪人意,来自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表明,截至去年的12月31日,在其分类的灵活配置型混合基金中(股票上限是95%),纳入到排名统计的基金总共有12只,而兴业趋势仅以年化收益率8%排在了第10位,排名倒数第三。

  而除去王晓明,放眼兴全基金的这支基金经理队伍,其中只有董承非和傅鹏博两位稍具名气,但论资历和业绩终究难以和王晓明相提并论。或许终究是由于缺乏经验,兴全基金在此前才出现过诸多投资的失误,例如2011年就曾经成为该公司历史上名副其实的踩雷年。

  创新未能踩准点

  提到兴全,历史上该公司也是以在创新领域的雷厉风行而著称于世的,但面对2013年史无前例的互联网金融浪潮,该公司却是在最不合时宜的时候选择了沉默。

  2004年的5月11日,该公司在内地基金历史上做出了一次创新,推出了内地的首只可转债基金—兴业可转债。该基金也是首只以可转债为投资标的的基金,有基金分析师甚至把该基金的推出作为内地创新基金的开端。但众所周知,可转债由于市场容量的问题和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决定了其地位必然小众,因此这类基金也实际并没有被推而广之,成为边缘化的产品。

  而在这只基金之后,该公司在创新上的领域实际是向剑走偏锋的路径发展着。比如其举办过一系列类似公益的论坛强调社会责任,于是其推出了兴全社会责任基金;而其又将投资的目光聚焦到了商业模式上,于是其推出了兴全商业模式优选基金;而后,还有兴全绿色投资和兴全轻资产两只基金名字上吸引眼球,但实际是否名称与投资内容相符合呢?

  有不愿具名的基金分析人士表示,兴全的基金创新之路似乎是走歪了,在基金的名称上起些老百姓并不熟悉的字眼的实际意义并不大,因为老百姓实际只关心的是基金所能带来的收益情况,至于是否具备社会责任还是采取某种商业模式,实际上与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铺天盖地之势,今年的1月20日,兴全基金的副总徐天舒公开发文《互联网金融热背后的冷思考》,似乎明确地表明了公司对这股热潮的自身态度。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