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创业板日日高歌 基金经理彷徨有增无减

2014年01月26日 08:28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新年伊始,创业板虽日日高歌,但基金经理们的彷徨却有增无减。尽管去年,借助创业板的飙涨,众多基金经理饕餮了一场久违的盛宴,但时至今日,创业板已颇有些“高处不胜寒”的估值,却令他们再难下箸——心结因此而生:在创业板貌似强起的第二波炒作潮面前,究竟如何操作才是正确选择?

  在公开表态中,单纯从估值的角度,更多基金经理乐于强调创业板目前的高风险。他们反复强调,虽然成长股投资是A股市场永恒的主题,但是成长股的估值并非没有天花板,一味强调成长性而无视估值的透支,最后会将创业板的价值投资演变成一次资金推动的概念性爆炒,从而吹出创业板目前的大泡沫。而从历史经验来看,泡沫最终都是要破灭的,尽管在破灭前,泡沫可能会以更快的速度扩大,带来的美丽幻想也更多。在基金经理们眼里,创业板中有太多的“伪成长股”,它们将成为率先刺破泡沫的第一根针。

  这种对创业板风险的警惕,并非始于今日。在去年一季度、下半年时,出于对创业板个股不断上涨的担忧,就有不少基金经理站出来提示创业板的投资风险。其提示风险的逻辑与现在一脉相承,依然基于价值投资理念背景下的估值过高。甚至可以说,作为A股市场正处于成长期的创业板,自诞生之日起基金经理们对其高估值的质疑就从未停止过,在目前背景下的疾呼不过是更重而已。

  这种对创业板高估值挥之不去的担忧,从表面来看,是传统价值投资理念遭遇冲击后的条件反射,但从深层次剖析,这是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已成定局的背景下,A股市场自发形成的结构调整正在强行重构投资逻辑,而这些投资逻辑在被奉为经典之前,所行的必是荆棘密布的质疑之路。事实上,包括基金经理们在内,各方机构投资者乃至普通散户,都在经历着投资逻辑重构的痛苦,只不过,在这个痛苦的历程中,有人从不断质疑声中找到新生的方向,而有人只是发出质疑之声不断加重而已。

  其实,在日常沟通中记者已经发现,在这种痛苦的质疑声中,部分基金经理的思维已经悄然改变,其在基金业绩上的表现也立竿见影。一些基金经理正在将重心完全转向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并将创业板去年的飙涨行情称之为未来投资黄金期的“元年”。在他们眼里,借鉴诸如美国资本市场的案例,创业板个股作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希望所在,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享受高溢价的“特权”,这种“特权”赋予了创业板个股一种不能用以往理论解释的价值,因而不应当用传统价值理念来判定创业板高估值与否。换句话说,创业板未来应当有自己独立的估值体系,其泡沫与否将由另一把量尺来衡定。

  这种思维逻辑上的悄然变化,或在未来几年继续蔓延,并将在更长时间内深刻影响A股市场。而一旦这个思维逻辑成为包括诸多机构投资者在内大多数投资人的共识,那么,基于传统价值投资理念,对创业板高估值产生的诸多质疑,或将坦然承受赋予新经济方向相对更高的估值溢价所取代。这种转变,或许会催生一波又一波的泡沫化投资,但正如历史上曾经演绎的诸多案例那般,这些泡沫的存在并非全无意义,其未来潜藏的价值不可小觑。

  当然,站在当前时点,虽然我们不应否认创业板拥有更高估值的合理性,但也必须正视目前过多创业板个股已然透支的现实,在年报披露逐渐进入高潮、IPO开闸放水令创业板资源不再稀缺的今年上半年,创业板个股“证伪”已势在必行,这在中短期将带来较大的投资风险。不仅如此,由于A股市场几年来形成了风格切换的规律,在创业板估值与主板蓝筹股估值差距过大的背景下,也极有可能在短期形成一波以蓝筹股上涨、创业板个股下跌为主要形态的结构性行情,这也为创业板投资潜藏了另类投资风险。这种投资风险必须引起投资者高度重视。但同时也有可能是“大浪淘金”的机会,真正的成长股将从中浮现,“证伪”过后或将为投资者指明投资方向。


(责任编辑: 张桔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