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基金扎堆创业板力度空前 重仓694亿刷历史新高

2014年01月26日 08:25    来源: 投资快报    

  随着创业板个股在去年的一路飙涨,主动偏股型基金对创业板的“痴爱”也达到了空前的力度。根据海通证券的统计,主动偏股型基金对创业板的重仓市值从2009年的3亿元已暴增至去年年底的近694亿元,刷新历史新高。而且,创业板重仓股市值占基金所有重仓股的市值比例大幅升至13.4%,该比例同样创历史新高。而截止到去年上半年,这两个彼时刷出新高的数字分别为404亿元、8.25%。

  重仓创业板股市值达694亿元刷出新高

  基金四季度已悉数出炉。据海通证券对主动偏股基金重仓股的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589只主动管理的股票方向基金(包括主动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灵活混合型、生命周期混合型和传统封闭式基金),重仓股市值共5177.38亿元,其中重仓创业板个股的市值高达693.77亿元,创出历史新高。而且,创业板重仓股市值占基金所有重仓股的市值比例大幅升至13.4%,该比例同样创历史新高。

  同样,中小板个股也获得了主动偏股型基金的持续青睐。基金重仓中小板股票的市值高达1082.52亿元、占比20.87%。

  “主动管理偏股型基金在这两个板块上明显高配,基金持股从主板到中小板再到创业板移动的趋势很明显。”海通证券对此分析称。数据显示,2012年底,基金重仓创业板股票的市值占比仅为3.87%,中小板的市值占比则为14.40%。而同期,沪市股票的市值占比则由2012年末的59.87%下降至2013年末的45.70%。

  2013年连续四个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都在源源不断地买入创业板个股。数据显示,从2013年一季度到四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重仓创业板股票的市值占比分别为4.96%、8.25%、12.81%、13.40%。

  “这种持续的变化方向主要一方面源于创业板市值本身的扩张,但是更重要的是2013年创业板的赚钱效应吸引着主动管理基金持续的资金流入。”海通证券称。

  从3亿元到694亿元

  回顾创业板上市近四年多的历史可以发现,伴随基金对创业板态度的变化以及创业板走势的大幅波动,基金投资创业板的规模也总体经历了波动中快速增长的过程。在2009年底时,基金共通过打新重仓了34只创业板股,合计重仓市值仅为3.27亿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010年,基金对创业板大规模介入,截至年底重仓创业板的市值达到了72.29亿元,进入基金重仓股的创业板股个数也大幅增加到了81只。

  但在2011年,创业板泡沫破灭,全年创业板指数跌幅达35.88%,远超上证指数跌幅。基金对创业板的热情开始冷却,对创业板的投资规模增速下降,特别是在2012年一季度末,基金大幅减持创业板股,基金重仓创业板股市值从2011年底的116.01亿元大幅下降到85.44亿元, 其投资规模几乎回到2010年底的投资水平。

  但自2012年二季度开始,基金对创业板的态度明显回暖。到2012年底,基金重仓持有的创业板股市值达159.68亿元,比当年一季度末几乎翻了一番。

  2013年以来,基金对创业板投资更是出现爆发式增长,一季度末基金重仓创业板股市值便突破200亿元,达到253.59亿元,到二季度末则劲升至404.34亿元,而到了年底,这一数字又暴增至693.77亿元。

  喜好抱团重仓高成长股

  虽然2013年以来主动偏股型基金对创业板的重仓市值爆发式增长,但从其四季度末的前20大重仓股来看,创业板个股仅有两只,即碧水源和蓝色光标。截止到去年年末,共有72只基金合计持有碧水源2亿股,持股市值达到了65亿元,占基金持股市值总量的1.25%。而持有蓝色光标的基金则有52只,合计持有1亿股,持股市值达59亿元,占基金持股市值总量的1.14%。

  四季度基金重仓股票的前五名分别是伊利股份、格力电器、中国平安、云南白药和双汇发展。相比于2013年三季度的前五大重仓股,消费电子方向的海康威视和歌尔声学退出前五行列,取而代之的是格力电器和中国平安。

  相比于2013年三季度末的前20大重仓股,四季度更换了6只,其中家电股成为新进主力,即青岛海尔、美的集团、长安汽车、万华化学、三安光电、杰瑞股份。

  从重仓股来看,整体而言,基金喜欢抱团持有市值较小、估值较高的个股。除了伊利股份、大华股份和蓝色光标外,其他重仓个股的市值都在百亿左右;而估值方面,除了伊利股份和探路者外,其他个股的估值均在30倍以上。

  


(责任编辑: 张桔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