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13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银行间人民币市场成交额低于上年,但流动性总体充裕。具体看,2013年全年,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债券回购方式合计成交235.29万亿元,日均成交比上年减少11.1%。12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4.16%和4.28%,略高于11月份,但是比年内最高时的6月份分别低2.42个和2.54个百分点。
“我们也注意到,最近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平均利率水平还在平稳地回落,这显示近期央行启用短期流动性工具熨平市场波动起到了一定效果。”来自市场的行业分析师表示。此前,央行曾于2013年12月20日通过官方微博表示,针对年末货币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央行已连续3天通过SLO累计向市场注入超过3000亿元流动性,目前银行体系超额备付已逾1.5万亿元,为历史同期相对较高水平。同时,央行还提示主要商业银行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升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2013年以来,我国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紧张局面,业界也因此质疑,“不差钱”的中国为什么出现了流动性紧张。事实上,不少业内专家也表示,很多数据都反映出,中国的流动性整体来看是平稳充裕的,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就业、经济增长等指标发展程度相适应。那么,周期性的流动性紧张现象,缘何出现?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日前在有关媒体上撰文,回顾了2013年以来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在谈到2013年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有所增多现象时,张晓慧表示,从微观角度看,这与外部主要经济体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变化,内部企业税收清缴、市场预期改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以及市场违约退出机制不完善等有关。从宏观角度看,则与金融创新加快以及债务融资扩张较快造成流动性需求上升的大背景有关。
张晓慧指出,随着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程度提升,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对于经济形势和供求变化的反应也会更加敏感,需要容忍利率波动幅度更大一些,由此起到引导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主体行为的作用。在此期间,各方面难免会有一个逐步适应和磨合的过程,当然也有一个逐步完善机制的过程。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始终注意处理好流动性管理与利率变化之间的度,坚持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向市场传递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坚定信号,并督促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6月中下旬以来,商业银行逐步开始调整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并带动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调整。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同业业务过快扩张和期限错配加剧等问题已有所改善。
“面对流动性吃紧这一情况,央行往往处于两难境地,收紧货币会导致资金进一步紧张,利率加速上涨,实体企业越发难以承受,而放松银根又无法达到经济去杠杆目的,金融风险也会因此更进一步累积。”来自华安证券的宏观分析人士认为,“因此,不能指望通过货币‘放水’来解决资金市场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不能期望仅通过金融改革如利率市场化来解决,而是需要有力手段明确地方政府权利与责任,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加强市场各主体的责任意识。”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面对流动性的周期性紧张现象,尽管货币政策有着两难的境遇,但从当前着手,管好流动性总闸门的做法有助于相关风险的进一步化解。我们也注意到,无论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政策信号看,还是从管理层加强对“影子银行”监测、监管的角度考量,金融机构“降杠杆”的大幕已开启。
自2013年下半年起,“降杠杆”已成为货币调控的一大思路。央行不久前公布的2013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亦明确,在近几年较大幅度“加杠杆”后,经济可能在较长时期内经历一个“降杠杆”和去产能的过程。央行刚刚召开的2014年工作会议也提出,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其中“适度”的提法也被解读位“颇有深意”。
新年伊始,近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也继续了“降杠杆”的特点,起到向市场投放资金作用的逆回购操作,目前已连续数期暂停,传递出稳健基调下的“紧平衡”信号。
对于今年的货币政策走势,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1月15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货币条件“既不太松也不太紧”,为经济平稳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很显然,“既不太松也不太紧”意味着宏观调控仍将在“度”上下足工夫;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水平仍将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此,张晓慧在文章中也明确,今年,在金融创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更多依靠流动性闸门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并完善工具体系,适当调节流动性水平,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同时,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自身流动性管理,保持资产负债总量合理和期限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