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叶檀:为何有人稳赚不赔

2014年01月06日 07:19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A股市场没有受到迎新喜庆气氛的感染。2014年开年,在经济数据与新股发行消息的冲击下,市场了无生趣,中小市值公司依然受到热捧。

  万马齐喑中有人稳赚不赔。

  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统计资料表明,2013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20.6亿手,累计成交额26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1%和56.3%。其中,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占据总成交金额的一半多。中金所2013年全年累计成交量为1.9亿手,累计成交额为14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2%和85.9%,分别占全国市场的9.3%和52.7%。

  这就是所谓的后来居上——2010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当年以单边计算累计成交量已达0.4亿手,成交金额41万亿,占全年期货市场成交总额的26%;2011年,累计成交量0.5亿手,累计成交额为43万亿元,分别占国内市场4.7%和31.8%的份额;2012年累计成交量为1亿手,累计成交额为75.8万亿元,分别占全国市场的7.2%和44.3%;2013年突破半壁江山,期指市场发展之快让人瞠目。

  《证券日报》报道,以单边计算,中金所成立以来累计成交金额已经突破300万亿关口,而按照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相关规定,手续费收取标准为成交金额的万分之零点五。在不足4年时间内,中金所收取的双边手续费收入在150亿元以上。

  据和讯统计,期货公司相形见绌,排名第一的永安期货2012年手续费收入3.35亿元,净利仅有1.42亿元,不到中金所一个零头。这还不算沉淀资金等的利息收入。

  从中金所2013年统计的月行情数据来看,以下挫为主,但与现货市场距离不大。大量交易显示有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进入期指市场,此前的频繁换手、短期的波动可以平滑长期波动,股指期货在狭小的区间内来回震荡,反而给了投资客短线获利的大空间。

  我们当然不能就此认定,目前股市的低迷是推出股指期货的必然后果,市场逻辑是,股指低迷是上市公司赢利前景预期不佳的结果。但是,不可否认,沪深300指数在交易制度上存在缺陷,与现货市场无法匹配。股指期货可以T+0交易,拥有充裕的规避风险的时间,而现货市场只能T+1交易,这使得期货市场规模远大于现货市场规模,从事现货的投资者缺乏时间优势,只有任套利者宰割。而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更显示出,在时间不公平背后还有资金结算不公平,大机构拥有短期内无成本空手套白狼的便利。

  2013年12月27日,巨人网络史玉柱在其微博上表示,股指期货推出后,A股市场一直跌跌不休。机构打压权重股,靠做空期指获取暴利。期指每天交易额约7000亿,5倍于股票交易。有能力把大盘瞬间下砸100点的机构,中国不少于100家。因权重股交易T+1,有利操纵大盘;期指交易T+0,有利兑现操纵利润。而机构习惯做空的原因是,机构期指账户的空单额度按持有股票市值计算,额度巨大;多单额度,被严格控制,少得可怜,往往只是空单额度的零头。

  史玉柱提出的办法不切实际,权重股T+0,期指T+1,这是对期指投资者的歧视,两者都T+0,公平竞争即可,何必厚此薄彼。而所谓加大操控大盘的难度,做空做多,一视同仁,不能鼓励做空、歧视做多。这主要是出于套保的考虑,当时就是怕投机者兴风作浪,因此政策鼓励套保,没想到作茧自缚,成为做空的诱因之一。

  股指期货市场有异化征兆,现货期货市场机制不匹配,为了套保导致资金杠杆时间额不公,成为市场做多某些中小盘股的重要原因。在发行更多的指数期货、期权产品之前,赶快堵上大漏洞,允许发行指数期货的产品现货T+0交易,坚决制止资金次日结算的特权机制,这才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建立公平市场的根本。

  期指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弊端一样,不公平,太贪婪。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叶檀:“国九条”是A股逆转之基      2013年12月30日
  • · 叶檀:别放大了做空者的奖金      2013年12月25日
  • · 叶檀:改革就是离市场规律更近      2013年12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